东岳论丛

Donyue Tribune


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 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有效构建研究

    谭建;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设,既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既可有效解决国内失语和国际失语双重失语困境,也能有力推动政党整合,还将助力实现政党他信。构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必须把握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内涵及本质属性。在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中逐步构建以概念为基础的自我革命思想体系、以观念为支撑的自我革命理论体系、以理念为指向的自我革命价值体系的话语体系,并从意识形态层面、理论层面、话语权层面,分析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外在形式、表达力量的现实手段。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历史性、世界性、主体性、公共性等特征。通过坚持破立结合,夯实自我革命的理论根基;坚持问题导向,确立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重点;坚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打造科学有效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表达传播方式等路径,构建有生命力、说服力、解释力、斗争力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

    2025年06期 v.46;No.372 5-1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李安增;

    习近平通过回答现代化“是什么”“什么样”“怎么做”的核心命题,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他系统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发展战略,深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科学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方法论,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力量,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这既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路径的超越,又通过历史规律把握与实践经验升华,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提升至新高度,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理论指引与行动指南。

    2025年06期 v.46;No.372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调适与实现路径探析

    祝奉明;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乡村的基层组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协同互动的共同体,统一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面对农村社会分流化、群众需求多样化、思想多元化、党组织成员参差化等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仍存在管理功能虚化、服务功能固化、引领功能弱化、规范功能异化等问题,应该从强化管理嵌入、创新服务嵌入、引领思想嵌入、规范制度嵌入等方面,积极调适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2025年06期 v.46;No.37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实践方略研究

    宗芳;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最新部署,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高度自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沿循“动力—方法—良法—善治—保障”的实践脉络,不断激发制度变迁动力以促进自我革命提质增效,运用科学方法撮要以有效建强制度体系,推动制度供给侧改革以适应政党治理需要,严格制度执行监督以释放制度效能优势,营造良好政治氛围以保障制度建设长效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2025年06期 v.46;No.372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违约救济原则新探

    王利明;

    填平原则、衡平原则、预防原则是违约救济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违约救济的体系性规则。填平原则是违约救济的首要原则,具有特定的内涵,基于填平原则的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与可得利益损失。填平原则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适用中具有明显的区别。衡平原则与填平原则具有互补性,在填平原则难以适用的情形下,依据衡平原则确定违约方的责任及其范围,有利于规范法官在确定违约责任时的自由裁量权。衡平原则以公平诚信为根基,借助动态系统方法,可以缓解填平原则适用的僵化。虽然填平原则也体现了预防功能,但预防原则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填平原则、衡平原则和预防原则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违约救济原则体系。

    2025年06期 v.46;No.372 43-5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国家机关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程啸;

    为了规范公权力的行使,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防止国家机关动辄以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为由任意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准确界定国家机关为履行法定职责处理个人信息的适用范围与要件。国家机关通过依法行使职权来履行其法定职责,继而实现相应的职能,但职能并非都必须要通过行使职权或履行法定职责来实现。确定法定职责的“法”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包括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包括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同一国家机关内部及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个人信息共享也能以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作为法律根据。国家机关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目的源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应当符合必要原则。在认定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性上,不适用目的兼容性的标准。

    2025年06期 v.46;No.372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权利束的历史由来及现实启示

    彭诚信;黄筠博;

    财产的权利束理论是分析法学、法律现实主义和经济学三者合力形成的历史产物。分析法学提供了权利束的概念框架,法律现实主义应用权利束并将其推广,权利束的经济学解释导致了财产的泛化。权利束理论通过涤除财产权与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消解所有权这一概念,冲击了现代权利体系,模糊了对物权、对世权、对人权、财产与人格权之间的界限。权利束在法律上至多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种类的权利,其学理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激励学者进一步探究权利在本体论上的概念本质。

    2025年06期 v.46;No.372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法律拟制到组织实体:法人刑事归责的范式转向与体系重塑

    万方;

    现代社会,法人刑事归责的事实基础与归责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结构性变化。工业及后工业时代的法人逐渐由依附于自然人的法律拟制主体转变为摆脱自然人依附的组织实体。而前工业时代以自然人为中心的法人刑事归责理论与规范表达,虽满足了刑事归责的教义要求,但遮蔽了法人不具备自然人生物学基础的客观现实,因而从根本上违反了刑法的责任主义原则。在法人形态日益组织化的情境下,法人刑事归责的理论与实践应由传统的自然人范式转向组织范式,聚焦组织实体的责任形态,重新审视法人刑事归责的事实基础与法理逻辑,不断完善法人刑事归责与刑罚制裁的理论基础和规范表达,最终实现法人刑事归责的体系重塑。

    2025年06期 v.46;No.372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村发展研究

  • “落实集体所有权”的历史源流、私法内涵与价值功能

    管洪彦;

    “落实集体所有权”的意蕴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政治目标和农民集体所有权的法治目标。通过追溯“落实集体所有权”的历史源流,发现不同历史时期“落实集体所有权”的目标和任务存在差异。“落实集体所有权”的本质上是在坚持农民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的基础上,健全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和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所有权”的私法内涵包括明晰集体财产归属主体和行使主体、明确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客体范围、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和成员权、丰富和拓展集体所有权权能、保障集体所有权行使和实现等。现阶段强调“落实集体所有权”对于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民集体及其成员权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价值。

    2025年06期 v.46;No.372 89-98+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协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的创新模式研究

    王新志;姜东晖;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农业现代化核心命题的关键路径。基于要素配置理论构建“土地—服务”二元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的互补机制及效率生成逻辑。通过解剖邹平市“1+5”新型规模经营模式、即墨区壮武村“共富公司+土地整理+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嘉兴平湖粮食全产业链“三位一体”改革等实践范式,揭示不同要素禀赋区域下双规模经营的实现形态。研究表明,突破单一土地规模扩张的传统思维,构建“土地规模经营+服务规模经营”的协同机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与主体动能不足问题,为“谁来种地”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更能通过专业化分工重构农业生产函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转型路径。

    2025年06期 v.46;No.372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运行机制、实践模式与优化路径

    肖卫东;盛升;

    农村集体资产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赋予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功能,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对山东省三个县(市)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股权质押贷款需要建立产权价值评估、风险防控、质押标的处置、产权流转交易等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股权直接质押”“股权质押+家庭信用、合作社聚合增信”“股权质押+他人保证、担保公司担保、其他财产抵押、其他财产质押”等贷款模式,并由此扩大了农业农村融资规模,缓解了农村“融资窄”“融资贵”“融资短”“融资慢”等难题,提升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水平。但股权质押贷款实践中仍存在股权融资能力有限、股权直接质押难以实现、银行机构意愿不强、股权价值缺乏科学评估、质押物处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规范推进股权质押贷款,要以“三权”分置搞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权利分置与权能完善、规范和明确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的出质客体、健全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制度与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权质押贷款风险缓释机制与处置机制、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2025年06期 v.46;No.372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民健身的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和实践方略

    蒋依依;郭琪;王晓云;

    新征程上全民健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基础和战略举措。中国式现代化与全民健身在全面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具有重要逻辑关联,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民健身的科学内涵:即人民性是全民健身的根本立场,全民性是全民健身的价值追求,基础性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保障。在回顾全民健身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民健身发展的实践方略:一是全民健身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遵循服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民健身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动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全民健身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全民健身以引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行动指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全民健身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运行逻辑促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5年06期 v.46;No.372 117-12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区域非均衡性及空间收敛

    张文礼;刘维奇;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通过百度新闻高级检索功能对2011—2023年中国3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非参数估计、Markov链转移和收敛模型等多种方法剖析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动态分布规律和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在空间上呈现“多核”集聚格局;虽然区域不平衡程度逐年减弱,但近年来地区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存在两极分化的“俱乐部趋同”现象;绝大部分地区表现出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趋势。结论可为推进中国新质生产力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可参考性意见。

    2025年06期 v.46;No.372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我国水安全保障的重大成就、现实问题与未来展望

    鞠晓颖;王雨彤;李文文;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引领下,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本文在理清新时代水安全保障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定位的基础上,梳理水安全国家战略演化脉络,诠释新时代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科学内涵,提炼我国水安全保障战略体系与重大成就,明晰现阶段我国水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水和谐共生理念、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三项基本原则,协调好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保护修复间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间的关系三项重要关系,统筹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系统治理四个环节,建立健全新时代国家水安全保障战略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5年06期 v.46;No.372 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传统文化传播

  • 飞龙在身:华夏龙纹与服饰媒介的结合演进史——一项基于“龙袍”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潘祥辉;杜颖卉;

    龙袍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具特色的服饰媒介和政治传播媒介。龙袍的文化意义来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龙图腾的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商周时期在巫觋文化影响下,具有“神性”象征的龙纹被统治者被挪用、独占,开始成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封建帝王以龙纹装饰自身身体的政治实践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通过特定政治空间和政治仪式中的符号展示与身体展演,龙袍强化了天下臣民对君权合法性的信仰。清末帝制结束,龙袍的政治意味被瓦解,其隐喻的“君权神授”和“皇权崇拜”的思想也逐渐淡化,文化象征意味逐步凸显。当代以龙纹为装饰的服饰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龙袍”及龙纹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的精神符号。

    2025年06期 v.46;No.372 147-15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算法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的价值、风险与优化策略

    廖小琴;胡德庆;

    数智技术的核心构成AI算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已成互融之势。AI算法对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的赋能具有“和合共生”的价值逻辑:AI算法提供的生活化精准传播新范式,可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紧密的“民心和合”;提供的文化数据处理与任务场景模拟新工具,可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可靠的“实践和合”;提供的跨域交融与自由互鉴新空间,可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广泛的“全球和合”;提供的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结合新平台,可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来高质的“理论和合”。但AI算法同时也会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带来“智能遮蔽”的现实风险,包括文化精髓遮蔽、实体空间遮蔽、人之主体性遮蔽,以及思潮侵袭式遮蔽。应通过核心算法有序创新、“实—虚”融合机制科学建构、主体数字素养有效培育、数智监管长效性法规持续完善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御智而行”,化解相应“智能遮蔽”风险。

    2025年06期 v.46;No.372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物质性视阈下中国茶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

    邓秀军;赵悦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其物质性和文化性兼具的特性,以及清静、宁和、淡泊的内涵,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展演方式,传达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价值观。茶作为一种展演器物,它的冲泡、品饮、分享等过程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象征和仪式感,成为展现礼仪、美学和哲学的工具。同时,茶作为叙事符码,贯穿于中国历史与哲学的表达中,塑造出一个温文尔雅、内涵深厚的国家形象。在外交与社交场合中,茶作为一种交往载体,通过其独特的仪式感和文化符号功能,深化了中外友谊,建立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从媒介物质性的理论视角切入,梳理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可揭示中国茶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及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

    2025年06期 v.46;No.372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尼山论剑

  •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构想

    宋志明;

    中国哲学史大约发端于公元前五世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经历过四个阶段、七个步骤、三次变革。奠基期第一步从原始宗教中演化出天人之辨,人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展开期第二步进展到经学,以天为重心;第三步由形象思维进展到玄学的抽象思维;第四步由玄学进展到佛教的彼岸思维;第五步发展到高峰期,由彼岸思维进展到宋明理学的成人思维,实现儒家人生哲学变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迈出第六步,进入转型期,实现由人生哲学到自然哲学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迈出第七步,实现由自发哲学到自觉哲学的变革。

    2025年06期 v.46;No.372 172-17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礼记·乐记》中的乐教思想

    鲁雨奇;刘晓静;

    《礼记·乐记》作为儒家学派在汉代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著,是继先秦以来儒学的又一重要成果。《礼记·乐记》在对孔孟儒家乐教相关思想以及《荀子·乐论》等相关观念进行合理吸收的前提下,对乐教思想理论做出更进一步的探讨与总结,系统阐述了乐的起源、本质、特点、社会功用以及礼乐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尤其是对乐教与个人心性修养、乐教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乐教与国家政治生活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与解读,对乐与礼在人生命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具备的功用做出深层解释,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觉察内心、感知生命。《礼记·乐记》这部古典论著之中所蕴含的深厚精神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对社会民众的审美教化效用亦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启示。

    2025年06期 v.46;No.372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子“长居宋”考述

    孔丽;成积春;

    《礼记·儒行》所记孔子“长居宋”,在多数孔子传记、年谱、年表等文献中或无记述、或语焉不详,遂被众多学者有意无意忽略或回避了。何以如此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长居宋”的最初记载仅见于《礼记·儒行》,《孔子家语·儒行解》虽有记述,但两者相似度极高,疑为孤证;二是《史记·孔子世家》无此记载。然而,仍有少数学者关注并肯定孔子这一经历,并通过不同方式将其书写下来。考证相关文献,可知孔子“长居宋”应为实有之事,时间大致在孔子举行婚礼、冠礼前后,极有可能孔子在“长居宋”期间完成了婚礼、冠礼等人生大事。

    2025年06期 v.46;No.372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