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论丛

Donyue Tribune


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 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现代化

    吴忠民;

    比之其他许多国家,中国相对来说更加重视和热衷于现代化。这也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现代化,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民众美好生活期盼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巨大成就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中国对于现代化认知的与时俱进。为了确保中国民众持续地重视现代化并对之充满期待和热情,应当做好这样几件事情:保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步推进;注重各个社会群体利益增进的相向而行;防止现代化进程的大起大落。

    2025年08期 v.46;No.374 5-1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及推进路径研究

    张凤莲;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目标与过程、定性与定量、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是与中华民族强起来、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一致,文化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文化发展样态。就战略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旨在形成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民生力、文化影响力。面对国内外一系列挑战,必须综合施策,采取创新性路径,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在理论、实践、制度等各个方面取得实效。

    2025年08期 v.46;No.374 15-2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反杜林论》在中国早期研究的逻辑进程(1920—1949)——基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角

    杨蕾;马佰莲;

    《反杜林论》在中国早期研究是对这部经典著作蕴含的思想进行中国化解读阐释、应用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鲜明的回应时代诉求、解决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价值指向,体现着理论研究维度与中国革命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客观反映着我们党从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不断推进理论成熟的历史轨迹。在这一研究进程中,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将《反杜林论》蕴含的思想转化为中国革命所需要的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学理研究与大众宣传、理论探索与实践运用、理论批判与理论建设相统一的研究范式,实现了对《反杜林论》思想的本土化话语体系转化和理论形态建构,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支撑。

    2025年08期 v.46;No.374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张浩然;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根植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创新性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基,深刻融入中国具体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最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形成、总结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发展理念,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彰显出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8期 v.46;No.374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

  • 图文倒错与万物创生——论文生视频的意义世界

    张书圣;

    “文生视频”技术通过语言生成连续统一的视频图像序列,使得图像与语言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与重构。这种图文倒错的产生乃是大模型以向量空间为基础,将语言与图像同质化处理,构建出一种封闭、共时、可计算的意义系统。这便对语言和图像分别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一方面,语言在这个意义世界变得透明而扁平,从承载生命经验的自然语言变成了算法中纯粹差异的符号,堪称一种“语言精神的坠落”;另一方面,图像的增殖和生产由此进入了全新的自由等级,海量的连续图像将在与人的互动中凸显其客观“物性”。故此,文生视频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奇观和娱乐工具,而是蕴含某种自由造物的潜能,它将在人类技术成熟时代构建丰富可居的现实。

    2025年08期 v.46;No.374 42-5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汉字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价值及创新策略

    潘晨婧;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血脉的源头和根基,承载着中国人极其厚重的人文情怀。汉字文化在历史上的对外传播,成就了汉字文化圈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早期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汉字文化的传播已经从自发转变为自觉,从被动需求转变为主动要求。这就需要重新定义汉字文化的内涵和范畴,厘清汉字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更新和优化传播创新策略,其中包括:采用共情策略的国际传播手段,增强国际活动中的汉字文化多元呈现,突破汉字平面化的传播形态,打造汉字文化宣传的实体场域和平台,创新海外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实现汉字释义的年轻化表达等。通过运用这些策略,探寻汉字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共通性,使文明叠加效应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

    2025年08期 v.46;No.374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土味吃播”背后的文化角力与文化重塑

    于晓风;

    移动互联网深度介入日常生活且由此产生了庞大的用户数量,其中农村文化群体也迫切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出口。应运而生的“土味吃播”却未能获得主流话语认同,反而衍生出互联网语境下污名化的乡村文化图景。记忆中真实与质朴的乡土、现实中离散与落寞的乡村和网络中宣泄与迷失的“土味吃播”建构起充满悖论的三重乡村文化影像。以场域话语下的媒介权力和符号研究为视角,透视文化场域内外的审美冲突,折射出现象背后资本争夺与权力干涉的平行角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乡村身份重识和乡土文化重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思路,人民性、自治权和在地化为实现文化意义层面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

    2025年08期 v.46;No.374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竖屏微短剧的叙事策略与精品化路径

    杨舒;

    随着移动设备与通信技术升级,竖屏微短剧作为新兴视频剧形态快速崛起。本文从媒介技术条件、泛娱乐化追求及消费市场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其叙事策略的形成、特征、局限及进一步兴盛发展的路径。认为媒介技术促成了竖屏微短剧垂直信息流格局的空间重构,以及对算法适配原则的重视。其作品的优势在于强化了对观众的代入感,但也导致了内容同质化之类的弊端;泛娱乐化语境催生了“高概念+”设计、即时反馈机制与情绪主导的叙事逻辑,使作品能够精准迎合受众期待,却易引发价值观偏移与叙事断裂;消费市场的诱导形成了快消品定位、垂类细分与消费符号植入之类的叙事指向,使作品获得了高频次收益,但过度的商业化追求亦侵蚀了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针对现状,创作者应反思存在的叙事局限,在以内容优化促进精品化、以IP延展推动精品化、以机制完善引领精品化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努力打造精品,推动我国竖屏微短剧创作与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5年08期 v.46;No.374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经典与诠释

  • 论精神科学的真理概念——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中心的探究

    傅永军;耿旭东;

    精神科学将真理由一种认识论概念转换为存在论概念,意在显明真理概念的源始性充分条件。海德格尔开启先河,他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将对真理的关注带回到源初、本真的世界之中;伽达默尔承其后,进而将真理概念与此在的生存、历史性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某种我们既不拥有也不创造,但却参与其中并让其处境性敞开的“事情本身”。伽达默尔从三个层面阐释精神科学的真理概念:第一,真理是一种“解蔽”,而非是一个命题;第二,真理是一种发生事件,它在理解者的生存处境中以“视域融合”方式开显自身;第三,真理以对话辩证法形式直面历史性显现出来的“事情本身”,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伽达默尔对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刻画,证成精神科学的自主性。精神科学联系着人的生存及其意义,旨在唤醒人对自身本真性存在的思考,指向一条通往现象学存在论的新形而上学之路。

    2025年08期 v.46;No.374 76-8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的路径之思——与傅永军教授商榷

    李清良;王悦;

    傅永军教授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这一汉语学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要创建“中国诠释学”,就必须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转型为“诠释学哲学”,亦即“哲学诠释学”式的现代诠释学。不过,根据他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也可以有另外一种思路,即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应以探求并确定现代中国社会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诠释之道”为旨归,因此需要采取一种与他所说不尽相同的“三步走战略”。

    2025年08期 v.46;No.374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伽达默尔对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的批判及其思想效应

    宋陆;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围绕“心理学至上论”、作为理解方式的重构概念、诠释学的美学化这三个核心,对施莱尔马赫诠释学展开了系统性批判。伽达默尔的批判带着来自自身学术视域所必然招致的片面性,这通过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相关文献的析出物与伽达默尔的重构物之差异性得以揭示。伽达默尔的偏颇缘于对施莱尔马赫思想一贯的两极性的忽略,以及对其美学概念的轻率勾连。然而,伽达默尔的批判仍具积极意义,他敏锐地捕捉到施莱尔马赫诠释学中的误解概念,以及对最终思想同一可能性的预设,深刻洞见后者理论的内在缺陷,为理解的历史性与视域融合等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践行了所谓的“更好理解”。

    2025年08期 v.46;No.374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村发展研究

  •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

    周玉玺;牛金兰;

    基于2020年、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实证检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农户生计韧性存在群体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低保户、中低收入群体和西部地区的农户生计韧性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增强农户生计韧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促进生计要素流动性和推动生计策略多元化两条路径增强农户生计韧性。进一步研究证明,乡村旅游发展更能有效增强一般户的生计韧性;田园农业旅游对农户生计韧性具有强劲的促进作用。对此,未来应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发挥生计要素流动性和生计策略多元化的正向激励效应,建立乡村旅游参与的甄别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乡村旅游。

    2025年08期 v.46;No.374 100-11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演进动力类型

    徐光平;席振鑫;

    县城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支点作用。从县域视角探究中国城镇化的时空格局、过程形式演变以及演进动力类型,对因地制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中国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整体呈“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格局。“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的县域单元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区,以就地城镇化形式为主,西侧地区的县域单元以迁移城镇化为主要形式贡献全国城镇化发展。城区是多数省级单元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县市则是多数地级单元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需统筹宏观区域之间、微观县域之间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构建全方面、多层次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

    2025年08期 v.46;No.374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员合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监督机制的内在逻辑、复合困境与优化路径

    葛宣冲;郭义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等目标任务。探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员合一”监督机制,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制度供给。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的复杂化与非程式化、规范化与专业化、属地化与精细化等时代特征迫切需要“三员合一”监督机制的有效嵌入,以破解渠道分散与权力依附的发展困境、角色服从与多重监督的冲突困境、功能越位与市场偏离的博弈困境、组织引领与队伍建设的人才困境。为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员合一”监督机制应重塑监督角色以明晰监督边界,引进数字技术以赋能监督实效,嵌入“三治融合”以助力监督落地,优化队伍建设以保障监督力量。

    2025年08期 v.46;No.374 121-12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大小兼容”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张京京;李文荣;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所以要“大小兼容”,是由小农户多而规模农业经营户少、地形多样且农业机械化不充分、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渐进式推进等客观条件决定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后,中央在培育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开始注重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逐渐形成。当前,除小农户较多且依赖土地而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不足之外,“大小兼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面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生产存在短板、农业效率提高难,以及农地细碎化严重、流转增速放缓、“适度规模”达成难等问题。创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要支持小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或者退出农业生产,又要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促进农地流转及优化利用,还要通过优化农业经营方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带动小农户。

    2025年08期 v.46;No.374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户籍身份的经济效应及改革渐进性——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

    白彦;张彬;

    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户籍制度作为人口管理的关键制度,带来的长期影响难以迅速消除,不仅作用于城乡资源的分配与流动,更关乎个体的经济发展机会。通过探究户籍身份转变对个体的经济效应,能更好地认识制度身份的粘附效应及制度改革的渐进性。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以“农转非”经历为准自然实验,系统分析户籍身份转变对个人经济收入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身份的转变显著提高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这一效应主要通过改变工作性质来实现,同时也受到地区经济差异的调节。研究的分析结果不仅揭示了户籍制度改革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潜在影响,而且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v.46;No.374 13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自由主义经济“前景”对自然“背景”的侵噬——南希·弗雷泽的生态批判思想论析

    高泽;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代表性思想家,南希·弗雷泽近年来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剖析构成了当代批判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动向。弗雷泽在阐释和拓展《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基于“前景—背景”的互动性视角,并结合其提出的“剥夺”自然、“三种自然”、边界斗争、“4D”模式等新观点,在揭露资本对自然全面控制与深度改造的语境中,论证了新自由主义生态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与资本主义制度难以逾越的生态限度。与此同时,弗雷泽还期冀通过建构“反资本主义、超环境”的生态政治,推动当代生态斗争与其他社会运动走向联合,从而在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生态解放。

    2025年08期 v.46;No.374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为实行行为概念辩护:中国刑法分则实行行为的辨定

    陈洪兵;

    实行行为概念是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具有犯罪类型化、区分预备与未遂、作为因果关系起点的机能。认为实行行为概念已崩溃,主张以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不具有定型性的危害行为概念取代实行行为概念,既不符合客观事实和实定法规定,也不利于法益保护、人权保障和贯彻罪刑法定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未必就是实行行为。只有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类型性的侵害法益紧迫危险性的行为才是实行行为。不能单独造成构成要件结果和满足数额要件的行为不是实行行为。生产不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实行行为。编造不是实行行为,传播才是实行行为。保险诈骗罪的实行行为只有索赔,虚构保险标的、烧毁投保的财产、杀害被保险人,只是保险诈骗罪的预备。只有所招募、运送的人员被接收并实际被强迫劳动、组织卖淫,才能处罚协助行为。虽然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是单行为犯,但挪用特定款物罪是复行为犯。虽然受贿罪是单行为犯,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复行为犯。只有被组织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组织型犯罪才成立犯罪既遂。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实行行为只有拐卖。虚开发票犯罪的实行行为只有虚开。高利转贷罪的实行行为是套取贷款,不是“套取贷款+高利转贷”。

    2025年08期 v.46;No.374 159-17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院集体讨论中“少数意见”救济研究

    李可;

    规范分析表明,当下中国法律和法院解释给予内部集体讨论中“少数意见”的救济有“记录式救济”和“会议式救济”,前者是“少数意见”能够享受的常规救济,后者是“少数意见”在特殊事项下,或仅有少数人之“少数意见”能够享受的特殊救济。当下中国法院中,院庭长等少数人之“少数意见”相对于人民陪审员和普通法官等多数人之“少数意见”具有救济级别更高、限制条件更少等优先性。法律和法院解释赋予前者之“少数意见”以优先性,是因为前者掌握比后者更大的权力而在救济机制的设置及权利分配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也有保障内部议事效率的深层考虑。不过,此种等级制“少数意见”救济机制偏离了立法者设置此种机制的初衷,应从四个方面予以纠正,即从观念上树立院庭长与人民陪审员、普通法官有同等的发现真理、获得与事实或法律有关的知识及经验之能力的理念,从程序和实体上确立合议庭在案件审理流程上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从制度上区分院庭长作为与会成员直接参与讨论的案件与作为审核人间接参与讨论的案件在法律及法院解释上的不同处置,从机制上明确人民陪审员、普通法官、院庭长在院内集体讨论决定中作为“少数意见”持有者应获得救济权利的种类、启动条件、运行程序和后果。

    2025年08期 v.46;No.374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数据交易规则的地方实践、法治难题与制度革新

    刘政廷;

    随着数据价值的不断提升,数据交易规则就成为数据市场相伴生的法治要素。从我国各省市30个数据立法来看,数据交易规则普遍包括了数据流通规则、数据安全规则以及数据权益保障规则。然而,上述规则在实践中表现出数据流通规则的组织定位难题、数据安全规则的目标定位难题、数据权益保障规则的权益架构难题。面对当前数字经济的建设需求,立法机关应当站在数据市场主体的视角上,建立“场内—场外”相区分的数据流通规则,以“安全成本控制”来修正数据安全规则,并通过“规范竞争行为”来完善数据权益保护规则,从而实现达到“破除数据壁垒、提升数据规模”的法治目标。

    2025年08期 v.46;No.374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