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民;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正是从哲学的高度,马克思不断地破解时代凸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意味着,《资本论》不仅是“现实的存在论”,而且是表达“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自觉。近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界,围绕《资本论》研究的方法论与哲学革命、《资本论》与社会现实的发现、《资本论》与辩证法批判精神、《资本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的研究,从而推进了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问题的关键是,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研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反思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研究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揭示《资本论》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意义,进而为发展与创新马克思哲学提供理论源泉。
2025年10期 v.46;No.376 156-16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冰冰;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切物化形式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神秘性质。马克思把消费作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所以,他不是一般性地反对消费,而是反对旨在追逐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消费主义。消费意识形态的产生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产物。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颠倒,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对工人阶级的赤裸裸的劳动剥削已经被虚假消费中的隐形意识形态控制所取代。面对消费意识形态操控,法兰克福学派把艺术作为消除异化的政治运动形式。列斐伏尔没有简单趋同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想象,而是把消费社会批判地想象为一种符号体系。鲍德里亚进而提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分析的意识形态批判转变为一种符号游戏。只有回到生产生活,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分析具体的生产条件与劳动过程,才不会让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沦为脱离真实具体的形而上学幽灵。
2025年10期 v.46;No.376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洁;
世界历史不仅是资本主义确立与扩张的历史图景,更是证成共产主义得以可能的理论视域。随着生产力的全球跃迁、阶级结构的重新塑造、思想观念的普遍传播与交往体系的深度融合,人类社会日益整体化的历史格局正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正是在世界历史视域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制度矛盾日益凸显,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愈加可能,先进思想的传播突破民族国家的边界,人的解放作为普遍交往的逻辑结果也日益具有现实指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重返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之间内在关联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10期 v.46;No.376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茗琛;
唯物史观关于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为我们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坐标、语境关照和理论范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而展开的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的探索和创新,也内蕴了中国式现代化之唯物史观的多重意蕴:它开启了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变为中国现实实践的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它既是基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以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权力对资本有效驾驭的现代化,也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价值关怀的全面现代化。
2025年10期 v.46;No.376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