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论丛

Donyue Tribune


经济研究

  • 数字资源搜索印象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杨蕙馨;齐超;

    以“认知—行为—绩效”为分析视角,采用2012—2023年我国制造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资源搜索印象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资源搜索印象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资源搜索行为是数字资源搜索印象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机制。数字资源搜索印象可以通过强化制造企业内部资源搜索行为和外部资源搜索行为提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地理空间产业集聚和虚拟产业集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机制可以增强数字资源搜索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行业竞争强度和环境不确定性会减弱数字资源搜索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拓展了资源基础观的内涵与理论边界,同时对于制造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025年10期 v.46;No.376 5-1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郭守亭;雷小谡;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23年面板数据,构建数据要素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分析,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其一,数据要素发展水平提升使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显著增加,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其二,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效应显著,中部地区效应不显著;其三,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发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创业增长三条路径优化就业结构。据此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西部地区应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地区需深化数据要素与高端产业融合,中部地区应突破产业结构瓶颈;同时需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强化制造业与数据要素融合,构建数据人才培养生态,依托数据要素赋能创新创业。

    2025年10期 v.46;No.376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别晓东;

    区域经济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立足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以高水平开放为支点撬动内外联动发展、以全要素协同升级为内核深化韧性发展、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推进包容性发展等丰富要义。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当前区域经济呈现三重演进特征:一是轴带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初步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为轴心,沿长江、黄河干流向内陆延伸的“T”型高质量发展廊道;二是发展维度分化明显,供需匹配与要素保障能力呈现核心—边缘梯度分布,市场联通能力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与协调发展能力全域趋优;三是空间非均衡性突出,整体分布具有核心极化与分级传导并存特征,在地理邻近性主导作用下呈现“东高西低”集聚格局,形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强协同增长极,天津、安徽、福建等次级辐射枢纽,以及青海、新疆等低值洼地。本文由此提出加强区域经济协同融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2025年10期 v.46;No.376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村发展研究

  • 嵌合式服务推动乡村集体行动的心理重构机制研究——基于鲁东农村的社会工作实践分析

    刘芳;袁明宝;

    乡村振兴对乡村集体行动的动力、能力和效能提出了内在要求。基于鲁东农村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发现,村民在乡村集体行动中存在角色身份模糊、效能感知匮乏、归属动机弱化等集体心理困境。上述困境本质上是村民个体心理与群体动力断裂的产物,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治理格局的形成。外源性社会工作机构的嵌合式服务通过“制度性赋权强化角色认同、组织化行动培育效能信念、价值性衔接激发归属动机”这一心理重构机制,系统性破解了乡村原子化个体的“心理疏离”困境,推动村民从“被动旁观者”向“能动行动者”转化。这一心理重构机制为乡村振兴中集体行动能力的再生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解释路径,亦为社会工作在“角色—效能—归属”三维框架下参与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实践依据。

    2025年10期 v.46;No.376 40-4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绿色发展——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于宏娟;葛金田;

    作为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有望成为其绿色发展的抓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以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红色旅游发展对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红色旅游发展显著促进了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增长,同时有效降低革命老区的环境污染;对于地处省域边界的革命老区县域而言,红色旅游并不能有效缓解其经济发展困境,但其显著的环境减污效应为边界地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突破点。(2)机制分析表明,红色旅游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使得革命老区向更清洁化和服务化的产业转型;红色旅游的工业减污效应促使革命老区加强了末端治理手段,从而提高了对工业污染排放的控制能力,为实现产业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2025年10期 v.46;No.376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国家—社会—家庭”关系框架下我国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及路径

    蔡玉梅;陈功;

    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议题之一是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定位。学界多从“国家—社会”“国家—家庭”二维互动进行探讨,但较难完整地解释多类行为主体在不同政策阶段中的政策过程特征、政策建构逻辑。以“国家—社会—家庭“关系为研究视角,基于政策过程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发现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发展经历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政府全面救弱、国家社会家庭共同保障、国家社会家庭权责利分工机制、国家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建设、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化建构的五个阶段,各阶段的政策重点分别为政府兜底、责任分担、协同应对、系统构建、普惠共享。通过对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模式辨析,发现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设推进蕴含了三重逻辑,具体指向为:伴随服务者群体扩大政策议题转变的现实逻辑、基于政策工具升级的实践逻辑、政策导向走向融合的价值逻辑。鉴于实践逻辑基础与养老服务发展的需要,提出应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政策、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供给保障政策的政策体系,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25年10期 v.46;No.376 63-7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赋权与身份重构:安置社区老年女性的城市融入研究

    傅灵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短视频文化已然深入到城市新移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市民化进程中的老年女性群体,在短视频平台展现出了两种同质化的自我呈现模式:以数字技术高度美化后的身体形象作为自我呈现的重点;倾向于展现积极情绪以塑造“愉悦的祝福者”这一符合社会期待的老年形象。其自我呈现模式的生成深植于三重动力机制:通过身体形象、时空体认与叙事风格的模仿,投射其市民身份理想;通过自我规训式的情感表达模式,获取正向的家庭评价与社会认同;在参与者的互动与共鸣中,重塑情感支持与身体认同。上述媒介实践不仅彰显了老年女性农民在面对生活变迁之际,积极吸纳于她们而言全新的技术与文化,并对之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能动性,也揭示出该群体在城市融入初期所面临的自我表达乏力与可见性缺失之困境。

    2025年10期 v.46;No.376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党内问责与行政问责协同衔接:逻辑、困境及进路

    赵迎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行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我国逐步构建起以党内问责为主导、监察问责为中心、行政问责为配合的一体化问责体系。但是受到党内问责和行政问责内涵不统一、依据不衔接、标准难对接、责任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问责实践中问责的精准性、公正性、严肃性等仍有待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党政协同的新型政党关系下推进党内问责和行政问责,实现精准问责、规范问责、党政同责,增强问责的严肃性和公信力,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025年10期 v.46;No.376 82-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走向及其最新图景

    陈雪雪;

    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走向,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整体视域。现代文明是在西方主导下率先建构的,因而带有显性的“西方印记”。西方资本文明也因其天然的历史限度,终将让位于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文明是对西方资本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但是两大文明的更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大文明在特定时期共在共存不可避免。然而,西方以自身文明为标准框定人类文明的现在和未来,制造了一系列话语陷阱。当代中国新文明类型的出场开启人类文明发展新的历史转折点,对于破解西方文明霸权逻辑、开拓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有着深远意义。

    2025年10期 v.46;No.37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在个性发展权与社会保障权之间:《论语》中的人权结构

    喻中;

    个性发展权与社会保障权作为人权的两种形态,既见于《世界人权宣言》相关条款,也见于《论语》相关论述。就社会保障权来看,《论语》既确认了物质生活水准的社会保障权,也确认了精神生活水准的社会保障权,这两种层面的社会保障权还可以通过失能者这种特定的主体及其社会保障权来透视。就个性发展权来看,《论语》既确认了个性发展权的无限性,同时也描绘了个性发展的若干可能性。就个性发展权与社会保障权的相互关系来看,个性发展权对社会保障权具有引领、推动、决定作用;反过来说,社会保障权对个性发展权则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就是《论语》中的人权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2025年10期 v.46;No.376 100-10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理表征理论视域下的法律概念不确定性研究

    陶旭;

    在心理表征立场下,法律概念是法律共同体成员心智中共享的对特定法律事实、行为、权利、义务或原则进行分类、组织和理解的结构化的心理表征。法律概念的核心内涵是单一的,但通过多样的给出方式(MOPs)被个体所激活和应用。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开放性、模糊性以及内涵的多维度性。这些不确定性来源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世界的流动性、语言的固有不确定性、语境依赖性以及价值冲突。尽管存在这些不确定性且个体认知有所差异,但通过区分概念的“类型”与“实例”,并辅以法律的权威定义与实践校准,法律概念的核心统一性及其适用边界得以维系。

    2025年10期 v.46;No.376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类型思维下案例群及其方法的构建

    胡聪沛;

    通过案例群的历史溯源及法理探究可以发现,类型思维系案例群方法的核心。这意味着案例群可以通过类型思维的规范性锻造来弥补自身规范性、周延性和独立性三方面的不足。类型思维的规范性锻造,就是需要通过案例群的类型化剪辑和类型化编撰形成具有体系性和价值性案例类型序列群体。案例群具体运用的方法既不是规则涵摄模式,也不是类案比较模式,而是兼顾案例群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的综合考量模式。外部体系方面,需要将待决案件与案例群进行阶层化比较和结构相似性的比对;内部体系方面,需要将待决案件与案例群在内在价值体系权衡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归入。

    2025年10期 v.46;No.376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

  •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失序:一个多层级概念框架

    杨琴;

    社交媒体环境中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失序导致灾情累积叠加式转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概念混淆致使对信息失序现象的认识和治理存在争议。在概念等级框架视域下对突发事件信息失序概念群按照层次结构原则进行梳理,旨在厘清虚假信息、误导信息、虚假新闻、信息混乱、信息疫情等概念的关系,从概念建构维度引入信息次生灾害概念,进而统筹构建出概念的层级框架,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失序现象的有效识别提供清晰的认知框架,并助力于政府等管理主体对信息失序现象的系统研判和治理。

    2025年10期 v.46;No.376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用户群体社会心态表征、风险及应对策略

    李迎喜;

    网络用户群体社会心态作为观察社会发展内在情况、了解社情民意等的一个重要监测平台和引导对象,其窗口价值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对网络用户群体社会心态的整体性研究,可以及时掌握社会舆论的最新动向,积极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宏观来看,当前网络用户群体的整体化特征体现为底层化、圈层化和极端化,群体社会心态的表征则包括:价值取向偏向底层维度,精英话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意义感缺失现象较为常见,躺平心态存在范围扩大的趋势,网络暴力的工具性运用和观点立场的分化加剧。由此引发的风险则包括:网络民粹主义抬头,伪科普信息泛滥,社会动力减退,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公共安全问题加剧。针对以上客观情况,需不断推升、完善网络用户群体社会心态引导和培育的针对性策略:一是不断优化网络内容供给,满足网络用户群体多样化需求;二是着力构建价值认同的网络环境,提升网络用户的价值感;三是不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阻断压力传导与情绪耗竭;四是更好利用数智技术,及时精准掌握网络用户群体社会心态的发展动向;五是持续强化网络治理与监管,营造清朗明净的网络空间。

    2025年10期 v.46;No.376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舆情中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

    王建明;郭鹏;

    在网络舆情中,共情传播是影响网络舆情走向与演变的重要因素。事实刺激与个人体验激活镜像神经元、诱发群体身份,“模仿—反馈”与“知觉—行动”机制作用下情绪正义被唤起,多感官刺激与情感表达建构公众身份认同,公众个体情绪分享和认知调节使群体情绪凝聚形成情感共同体。在网络舆情中,共情传播过度失衡导致的非理性行为,会造成群体情绪极化、舆情失控。因而需用共情式危机管理实现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增强共情的议题设置和叙事能力建设,在舆论共振中达成有效共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避免共情跑偏、舆论失控,促进共情与理性有机结合,避免公众过度共情。

    2025年10期 v.46;No.376 147-15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研究新进展

    孙民;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正是从哲学的高度,马克思不断地破解时代凸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意味着,《资本论》不仅是“现实的存在论”,而且是表达“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自觉。近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界,围绕《资本论》研究的方法论与哲学革命、《资本论》与社会现实的发现、《资本论》与辩证法批判精神、《资本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的研究,从而推进了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问题的关键是,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研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反思当代中国《资本论》哲学意蕴研究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揭示《资本论》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意义,进而为发展与创新马克思哲学提供理论源泉。

    2025年10期 v.46;No.376 156-16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商品拜物教批判到符号拜物教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转变

    彭冰冰;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切物化形式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神秘性质。马克思把消费作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所以,他不是一般性地反对消费,而是反对旨在追逐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消费主义。消费意识形态的产生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产物。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颠倒,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对工人阶级的赤裸裸的劳动剥削已经被虚假消费中的隐形意识形态控制所取代。面对消费意识形态操控,法兰克福学派把艺术作为消除异化的政治运动形式。列斐伏尔没有简单趋同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想象,而是把消费社会批判地想象为一种符号体系。鲍德里亚进而提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分析的意识形态批判转变为一种符号游戏。只有回到生产生活,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分析具体的生产条件与劳动过程,才不会让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沦为脱离真实具体的形而上学幽灵。

    2025年10期 v.46;No.376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世界历史视域下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探析

    于洁;

    世界历史不仅是资本主义确立与扩张的历史图景,更是证成共产主义得以可能的理论视域。随着生产力的全球跃迁、阶级结构的重新塑造、思想观念的普遍传播与交往体系的深度融合,人类社会日益整体化的历史格局正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正是在世界历史视域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制度矛盾日益凸显,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愈加可能,先进思想的传播突破民族国家的边界,人的解放作为普遍交往的逻辑结果也日益具有现实指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重返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之间内在关联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10期 v.46;No.376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涵

    贾茗琛;

    唯物史观关于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为我们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坐标、语境关照和理论范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而展开的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的探索和创新,也内蕴了中国式现代化之唯物史观的多重意蕴:它开启了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变为中国现实实践的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它既是基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以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权力对资本有效驾驭的现代化,也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价值关怀的全面现代化。

    2025年10期 v.46;No.376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