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玉玺;牛金兰;
基于2020年、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实证检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农户生计韧性存在群体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低保户、中低收入群体和西部地区的农户生计韧性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增强农户生计韧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促进生计要素流动性和推动生计策略多元化两条路径增强农户生计韧性。进一步研究证明,乡村旅游发展更能有效增强一般户的生计韧性;田园农业旅游对农户生计韧性具有强劲的促进作用。对此,未来应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发挥生计要素流动性和生计策略多元化的正向激励效应,建立乡村旅游参与的甄别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乡村旅游。
2025年08期 v.46;No.374 100-11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光平;席振鑫;
县城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支点作用。从县域视角探究中国城镇化的时空格局、过程形式演变以及演进动力类型,对因地制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中国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整体呈“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格局。“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的县域单元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区,以就地城镇化形式为主,西侧地区的县域单元以迁移城镇化为主要形式贡献全国城镇化发展。城区是多数省级单元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县市则是多数地级单元推进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需统筹宏观区域之间、微观县域之间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构建全方面、多层次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
2025年08期 v.46;No.374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宣冲;郭义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等目标任务。探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员合一”监督机制,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制度供给。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的复杂化与非程式化、规范化与专业化、属地化与精细化等时代特征迫切需要“三员合一”监督机制的有效嵌入,以破解渠道分散与权力依附的发展困境、角色服从与多重监督的冲突困境、功能越位与市场偏离的博弈困境、组织引领与队伍建设的人才困境。为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员合一”监督机制应重塑监督角色以明晰监督边界,引进数字技术以赋能监督实效,嵌入“三治融合”以助力监督落地,优化队伍建设以保障监督力量。
2025年08期 v.46;No.374 121-12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京京;李文荣;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所以要“大小兼容”,是由小农户多而规模农业经营户少、地形多样且农业机械化不充分、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渐进式推进等客观条件决定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后,中央在培育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开始注重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逐渐形成。当前,除小农户较多且依赖土地而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不足之外,“大小兼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面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生产存在短板、农业效率提高难,以及农地细碎化严重、流转增速放缓、“适度规模”达成难等问题。创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要支持小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或者退出农业生产,又要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促进农地流转及优化利用,还要通过优化农业经营方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带动小农户。
2025年08期 v.46;No.374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