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726 | 7 |
![]() |
![]() |
![]() |
现代诗歌的成熟与演进离不开翻译文学的资源共享。例如陈敬容成功地构建了波德莱尔诗歌的革命性与中国的革命性微妙相通的中间地带,创造出了一种既能从艺术上接近《恶之花》的存在,又能从语言上照进六十年代末的地下文坛"期待视野"的汉语文体,启发了北岛等一代诗人的创作。北岛写诗之余也动笔译诗,他不仅是特朗斯特罗默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更读懂了这位在"白雪覆盖的岛屿"寻找语言的"隐喻大师"的"沉默的痛苦"。特朗斯特罗默还令北岛意识到了传统的重要性。
Abstract:①参见卞之琳:《“五四”以来翻译对于中国新诗的功过》,《译林》,1989年第4期。
②波德莱尔在《太阳》一诗中将诗艺比作是一种剑术。参见[法]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文集》,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③北岛:《履历》,《午夜歌手》,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北岛:《白日梦》(节选),《午夜歌手》,第110页。
⑤荷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提出,人类的每一种具体语言都是同一基本语言即所谓“纯语言”的体现,翻译就是寻找构成一个联通所有人类语言所共有东西的一个所谓“文化和言语上的中间地带”。参见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第11页。
⑥参见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
①翟頔,北岛:《附录:游历,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失败之书》,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295页。
②参见北岛:《曼德尔施塔姆》,《时间的玫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③多多:《1970-1978北京的地下诗坛》,收入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④⑨⑩柏桦:《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收入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31页,第537页,第537-538页。
⑤⑥北岛:《翻译与母语》,《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34期。该文为北岛在“第三届青海国际诗歌节”上的讲演,经作者补充修订定稿。
⑦《译文》当时的主编是茅盾,1959年的第1期开始更名为《世界文学》。
⑧北岛:《里尔克》,《时间的玫瑰》,第89页。
参见郭宏安:《论〈恶之花〉》,[法]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文集》,郭宏安译,第66-67页。
北岛常常反省他所受的革命话语的影响,例如他说:“我们那代人被伟大志向弄疯了,扭曲变态,无平常心,有暴力倾向,别说救国救民,自救都谈不上。”参见北岛:《蓝房子》,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新加坡]张松建:《“花一般的罪恶”——四十年代中国诗坛对波德莱尔的译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第77-100页。
参见陈敬容:《题记》,[法]波德莱尔,[奥地利]里尔克:《图象与花朵》,陈敬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①陈敬容翻译的那九首诗分别是:《朦胧的黎明》、《薄暮》、《天鹅》、《穷人的死》、《秋》、《仇敌》、《不灭的火炬》、《忧郁病》、《黄昏的和歌》。
②陈敬容:《题记》,[法]波德莱尔、[奥地利]里尔克:《图象与花朵》,陈敬容译,第1页。
陈敬容:《波德莱尔与猫》,《文汇报·浮世绘》,1946年12月19日。
④[法]波德莱尔:《忧郁病》,《图象与花朵》,陈敬容译,第30页。
⑤北岛:《雨夜》,《守夜》,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⑥《雨夜》是诗集《守夜》辑二(1979-1983)中的第一首诗。
⑦《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1980年12月被迫停刊,一共出版九期,还有四本丛书。
⑧参见杨岚伊:《语境的还原:北岛诗歌研究》,台北:秀威信息科技,2010年版,第44页。
⑨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6页。
波德莱尔认为:“诗人最伟大、最高贵的目的”是美,诗要表现的是“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参见郭宏安:《论〈恶之花〉》,[法]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文集》,郭宏安译,第99页。
①柏桦:《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②北岛称食指是“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没有食指就没有他写诗的开始。参见翟頔,北岛:《附录:游历,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失败之书》,第284-295页。
③原诗应为:“我的青春只是一场阴暗的暴风雨,/星星点点,透过来明朗朗的太阳”。参见[法]波德莱尔:《忧郁病》,《图象与花朵》,陈敬容译,第18页。
④艾龙:《“中国气派”与“人神合一”》,《诗刊》,2003年第12期。
⑤欧阳江河,赵振江,张枣对话录:《诗歌与翻译:共同致力汉语探索》,《新京报》,2006年3月30日。
⑥参见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第11页。
⑦⑧Walter Benjamin.“Die Aufgabe desübersetzers”,Walter Benjamins Gesammelte Schriften,Vol.IV-1.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91.s.19.
⑨[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页。
又译作: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北岛:《特朗斯特罗默》,《时间的玫瑰》,第156页。
它们是:《对一封信的回答》、《记忆看见我》、《黑色明信片》、《很多足迹》、《车站》和《自1979年3月》。
《北欧现代诗选》是诗人彭燕郊主持的外国诗歌翻译丛书“诗苑译林”中的一种。
北岛:《译序》,北岛译:《北欧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①[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自一九七九年三月》,收入北岛译:《北欧现代诗选》,第64页。
②[德]海德格尔:《诗·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③转引自:北岛:《特朗斯特罗默》,《时间的玫瑰》,第173页。
④根据《午夜歌手》的时间排序,《语言》被归入“八月的梦游者”《1983-1985》一辑,在其中的14首诗中排第12,推测写作时间应为1984-1985年。
⑤北岛:《语言》,《午夜歌手》,第94-95页。
⑥⑦⑧⑨⑩北岛:《蓝房子》,《蓝房子》,第66页,第70页,第71页,第72页,第72-73页。
①②北岛:《蓝房子》,《蓝房子》,第73页,第71页。
③Alexander Gumz.“Der Dichter und die schneebedeckte Insel”,ZEIT ONLINE(06.10.2011).(http://www.zeit.de/kultur/literatur/2011-10/tomas-transtromer-gumz/seite-2).
④[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致防线后面的朋友》,北岛译,这首诗出自特朗斯特罗默诗集《小路》(1973)。参见北岛:《时间的玫瑰》,第179页。
北岛:《特朗斯特罗默》,《时间的玫瑰》,第187页。
⑥原诗为:“每个人都是半开着的门/通往一间共有的房屋”。参见[瑞典]特朗斯特罗姆:《半完成的天空》,李笠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78页。
⑦Sebastian Hammelehle.“Jedes Wort ein Schwergewicht”,SPIEGEL ONLINE(06.10.2011).(http://www.spiegel.de/kul-tur/literatur/0,1518,790322,00.html).
⑧李笠:《我与特朗斯特罗姆》,《诗江南》,2012年第1期,第55-57页。
⑨北岛:《策兰》,《时间的玫瑰》,第137页。
朱自清曾在其著作《中国新文学纲要研究》中指出,胡适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胡适自己也说他曾经在1916年剪录《纽约时报书评》一则关于意象派宣言的评论,并在下面加了一条按语:“此派主张与我主张多有相似之处。”
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118页。
北岛:《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25周年开幕式致辞》,《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http://www.jintian.net/jiaodian/beid-ao.html)。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5.007
中图分类号:I207.25
引用信息:
[1]亚思明.诗意栖居的中间地带——北岛创作与翻译文学的关系探析[J].东岳论丛,2012,33(05):15-2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5.007.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