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9 01 v.40 62-71
新出简帛文献与“书”类文献的历史书写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90)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6@ZH02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7CZS005)的支持;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入藏与整理承蒙冯燊均国学基金会资助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1.007
48 445 3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书"类文献的编订与改编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政治规训着历史书写"的观念。编订成篇的商周"书"类文献,给春秋战国以后的"语""史"等文献的创作提供了文化背景、叙事主题和论述材料。随着史学的繁荣,私人学术的兴起,档案文书会直接为编纂者利用以创造更多的文献体裁和种类,且更为明显地呈现出"政治规训着历史书写"的情形,编纂者会按照某一主题又据情势之不同而在人物和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转换和改编,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目的。新出简帛文献《系年》与《赵政书》等材料给这种转换和改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楚帛书的发现时间,说法不一,这里采用的是李零先生的意见,也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意见。参见李零:《楚帛书的再认识》,《中国文化》第10期;后收入《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262页。

(2)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出土文献》(第四辑),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8页。

(3)参杨博:《论楚竹书与〈荀子〉思想的互摄》,《出土文献》(第五辑),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版,第185-194页;《试论新出“语”类文献的史学价值---借鉴史料批判研究模式的讨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六王五伯”与“九州十二国”---出土文献所见战国时人的史地认知》,苏辉,牛鹏涛主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9-256页。

(4)参见刘跃进,程苏东主编:《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徐建委:《文本革命:刘向、〈汉书·艺文志〉与早期文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刘光胜:《同源异途:清华简〈书〉类文献与儒家〈尚书〉系统的学术分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程浩:《古书成书研究再反思---以清华简“书”类文献为中心》,《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魏慈德:《楚地出土战国书籍抄本与传世文献同源异本关系试探---以与〈尚书〉有关的篇章为主》,《出土文献》(第9辑),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版;艾兰:《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于新近出土文献的视角》,袁青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43-652页;夏大兆,黄德宽:《关于清华简〈尹至〉〈尹诰〉的形成和性质---从伊尹传说在先秦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的流变考察》,《文史》,2014年第3辑;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等等。

(1)参见杜勇:《清华简与古史探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晁福林:《从清华简〈程寤〉篇看“文王受命”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从商王大戊说到商周时代祖宗观念的变化---清华简〈说命〉补释》,《学术月刊》,2015年第5期;赵平安:《〈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文物》,2014年第12期;杨振红:《从清华简〈金縢〉看〈尚书〉的传流及周公历史记载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等等。

(2)[美]柯马丁(Martin Kern):《超越本土主义:早期中国研究的方法与伦理》,米奥兰、邝彦陶译,《学术月刊》,2017年第12期。

(3)[法]朗格鲁瓦(C.V.Langlois)等:《史学原论》,余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4)[法]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历史书写》,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143页。

(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5页。

(6)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2-77页。

(1)《尚书》卷18《顾命》,(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0页。

(2)杨筠如:《尚書覈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3)《左传》卷53《昭公三十二年》,(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128页。

(4)《毛诗》卷18-3《大雅·崧高》,(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67页。

(5)《逸周书》卷4《世俘》,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6)王国维:《史籀篇证序》,《观堂集林》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1-257页。

(7)《尚书》卷13《金縢》,第196页。

(8)《尚书》卷16《多士》,第220页。

(9)张怀通:《〈逸周书〉新研》,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29页。

(10)《墨子》卷3《尚同中》,(清)孙诒让撰:《墨子閒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7页。

(11)《左传》卷42《昭公二年》,第2029页。

(12)《国语》卷17《楚语上》,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86页。

(13)刘起釪:《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荀子》卷1《劝学》,(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12页。

(2)《读墨子杂志》,(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88页。

(3)《墨子》卷9《非命上》,第266页,237页,238页。

(4)《国语》卷17《楚语上》,第486页。

(5)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第50页。

(6)刘乃寅:《中国历史编纂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2期。

(7)饶龙隼先生经过分析,得出大概前750年前后出现夏书、商书、周书之称名;前650年始出现《书》之称名;春秋以前传写的应称为“书”篇,而不是《书》。《书》篇最早编纂于昭穆时期。参见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1-227页。

(8)清华竹书中亦并没有《尚书》与《逸周书》的区别,可为一证。

(9)张怀通:《〈逸周书〉新研》,第35-36页。

(10)[美]柯马丁(Martin Kern):《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美]孙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3页。

(11)陈英杰:《豳公盨铭文再考》,《语言科学》,2008年第1期;“豳公盨”,笔者从朱凤瀚先生作“公盨”,参见朱凤瀚:《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1)《尚书》卷14《康诰》,第202页。

(2)张懋镕:《静方鼎小考》,《文物》,1998年第5期。

(3)《墨子》卷4《兼爱下》,第124页。

(4)《墨子》卷9《非命下》,第281-282页。

(5)刘起釪:《〈洪范〉这篇统治大法的形成过程》,《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336页。

(6)刘起釪:《尚书学史》,第30页。

(1)《孟子》卷6上《滕文公下》,(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2712页。

(2)刘起釪:《尚书学史》,第30页。

(3)《毛诗正义》卷18-4《大雅·韩奕》,第1230页。

(4)《毛诗正义》卷20-2《鲁颂·閟宫》,第1328页。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12-1014页。

(6)《左传》卷58《哀公六年》,第2162页。

(7)《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慎大》,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3页。

(8)李守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文物》,2012年第8期。

(9)张怀通:《〈逸周书〉新研》,第40-41页。

(10)《墨子閒诂》卷4《兼爱下》,孙诒让注,第123页。

(11)赵平安:《〈芮良夫〉初读》,《文物》,2012年第8期。

(1)刘起釪:《尚书学史》,第64页。

(2)陈梦家:《尚书通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页;刘起釪:《尚书学史》,第5页。

(3)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1-80页。

(4)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36页。

(5)《尚书》卷11《牧誓》,第183页。

(6)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41页。

(7)《逸周书》卷5《作雒》,第510-511页。

(8)[美]柯马丁(Martin Kern):《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第43页。

(9)杨博:《“六王五伯”与“九州十二国”---出土文献所见战国时人的史地认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第239-256页。

(10)李伟泰:《〈竞建内之〉与〈尚书〉说之互证》,周凤五主编:《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发展与转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1-16页;高婧聪:《从上博简〈竞建内之〉所引商史事看经学在战国时期的传承》,《管子学刊》,2010年第1期。

(11)刘信芳:《竹书〈鲍叔牙〉与〈管子〉对比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献》,2007年第1期;鲁加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戒〉对读札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李学勤:《新出简帛与学术史》《对古书的反思》,《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第28-34页;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第22-57页。

(2)(3)《左传》卷52《昭公二十六年》,第2114页,第2114页。

(1)与之相应,春秋战国时期昭示自身所从出的铭文亦是流行,如国家博物馆今年新征集之伯有父剑,其铭:隹东王之孙,子浮君之子,白(伯)有父择其吉金……二者一同显示“世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2)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3)杨博:《〈系年〉“周亡王九年”诸说综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7日第5版。

(4)《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4页。

(5)《史记》卷48《陈涉世家》,第1950页。

(1)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0页。

(2)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书〈赵正书〉简说》,《文物》,2011年第6期。

(3)《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69页。

(4)(6)《史记》卷87《李斯列传》,第2553页。

(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阳市文物处:《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九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5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1.007

中图分类号:K877;G256

引用信息:

[1]杨博.新出简帛文献与“书”类文献的历史书写[J].东岳论丛,2019,40(01):62-7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1.007.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90)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6@ZH02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7CZS005)的支持;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的入藏与整理承蒙冯燊均国学基金会资助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