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3 v.45 96-106
昭陵神道碑与唐国史的早期构型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项目编号:2024QQJH016)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代鸳鸯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CZW019)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3.012
72 343 0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昭陵神道碑是唐帝国早期形塑国史的文学制品,寄寓着统治集团的集体记忆与时代情绪,张扬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具体而言:首先是历史书写的文学体制,昭陵神道碑的骈俪藻饰不仅植根文学传统,更接榫官方史观,通过文体探索、史典融贯以实现对当下的阐构;其次是公私互见的叙事策略,戡乱定世与功臣入唐的叙事并轨,凸显、隐没、改窜了史事的细节,彰显文本对现实语境的回应及回护;最后是君臣一体的治世垂范,唐廷撰作了一系列本朝的君臣故事,依托昭陵神道碑景观及文本的宣扬,转化为世俗知信的历史。在上层文学集团的创作序列中考察昭陵神道碑的体用与受容,有助于深化对初唐文学的原生状态及文学史意义的认识。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清)叶昌炽撰,姚文昌点校:《语石》(卷一)《唐十四则》,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4页。

②唐代早期,碑志题署撰者的风气尚未形成,昭陵陪葬墓神道碑已知撰者包括李世民、岑文本、于志宁、上官仪、李义府、许敬宗、李俨、李安期、李治、崔融、姜晞、张说等,其中不乏一人多次撰碑者。

③(南朝梁)刘勰撰,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三)《诔碑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5-156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唐纪十三》,第13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3页。

(1)(元)潘昂霄:《〈金石例〉序》,(清)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上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〇)《富嘉谟传》,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3页。

(3)钱锺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39页。

(4)(清)孙德谦:《六朝丽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9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50页。

(5)《旧唐书》(卷七〇)《岑文本传》,第8册,第2535页。

(6)(唐)岑文本:《温彦博碑》,张沛:《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7)《温彦博碑》,《昭陵碑石》,第104页。

(8)(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79页。

(9)(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十)《内篇·杂述第三十四》,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4页。

(10)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二八)姜晞:《大唐故吏部尚书姜府君之碑》,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页。

(11)(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八九〇)张说:《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687页。

(12)(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一二五)《苏颋传》,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02页。

(13)于景祥:《骈文的蜕变》,《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14)胡宝国:《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63页。

(15)(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卷二)《城东》,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6页。

(16)(唐)许敬宗:《尉迟敬德碑》,《昭陵碑石》,第147页。

(1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49页。

(18)(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40页。

(19)(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八)《尚书·汤誓序》,《十三经注疏》,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年版,第108页。

(20)(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三)《寺第八》,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60页。

(21)明代王行总结墓志铭“十三事”,包括讳、字、姓氏、乡邑、族出、行治、履历、卒日、寿年、妻、子、葬日、葬地等(王行:《墓铭举例》(卷一),《金石全例》,上册,第257页),昭陵神道碑基本都涵括。

(22)④《温彦博碑》,《昭陵碑石》,第103页,第103页。

(23)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卷一)《周语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页。

(24)《尚书正义》(卷一一)《周书·武成》,《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162页。

(25)《尚书正义》(卷一二)《周书·洪范》,《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171页。

(26)(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一)《乾》,《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10页。

(27)《尚书正义》(卷三)《虞书·舜典》,《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36页。

(28)(唐)于志宁:《崔敦礼碑》,《昭陵碑石》,第205页。

(29)关于昭陵神道碑对唐太宗政变篡位的书写策略,参见徐焕:《并行视域下昭陵碑志文本的生成机制与书写策略》,《浙江学刊》,2021年第3期。

(30)《全唐文补编》(卷一四九)阙名《大唐故使持节八州诸军事洪州都督上柱国濮阳郡开国公吴府君之碑并序》,下册,第1805页。

(31)《旧唐书》(卷二)《太宗纪》,第1册,第37页。

(32)(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议释教下·寺》,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94页。

(33)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34)《全唐文补编》(卷六)唐高宗:《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上柱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英贞武公李公之碑》,上册,第70页。

(35)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

(36)(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156页。

(37)《尉迟敬德碑》,《昭陵碑石》,第145页。

(38)《全唐文补编》(卷一三)许敬宗:《唐卢国公程知节碑》,上册,第159页。

(39)《全唐文补编》(卷六)唐高宗:《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上柱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英贞武公李公之碑》,上册,第69-70页。

(40)《全唐文补编》(卷二二)崔融:《(上缺)[持节郑州诸军]事[郑]州刺史□□□□□赠兵部尚书房忠公神道碑并序》,上册,第268页。

(41)《全唐文补编》(卷一四九)《大唐故使持节八州诸军事洪州都督上柱国濮阳郡开国公吴府君之碑并序》,下册,第1805页。

(42)《旧唐书》(卷六七)《李靖传》,第8册,第2475-2476页。

(43)⑥⑧《全唐文补编》(卷一三)许敬宗:《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上册,第164页,第164页,第164页。

(4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六)陆佐公:《石阙铭》李善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5页。

(45)(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唐卫国公李靖碑》,《欧阳修全集》,第5册,第2197页。

(46)(11)(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一八)《帝王部·帝德》,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0页,第200页。

(4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六三)《大臣·陪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6页。

(48)②《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第1册,第47页,第47页。

(49)周善策:《国家礼仪与权力结构:试论唐朝前半期陵庙礼之发展》,《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50)李丹婕:《太宗昭陵与贞观时代的君权形塑》,《中华文史论丛》,2019年第1期。

(51)《语石》(卷一)《唐十四则》,第13页。

(52)《册府元龟》(卷一三三)《帝王部·褒功二》,第2册,第1603页。

(53)⑧⑨⑩《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第13册,第6239页,第6239页,第6240页,第6240页。

(54)《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第1册,第47页。

(55)《全唐文补编》(卷一〇)于志宁《唐故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薛府君碑》,上册,第119页。

(56)《全唐文补编》(卷一〇)于志宁《唐故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薛府君碑》,上册,第119页。

(57)《旧唐书》(卷七三)《薛收传》,第8册,第2589页。

(58)《全唐文补编》(卷一四八)阙名《唐故左监门将军冠军大将军使持节都督代忻朔蔚四州诸军事代州刺史上柱国许公□碑》,下册,第1799页。以下所引此碑文本皆据此版本,不再一一出注。

(59)《册府元龟》(卷四〇)《帝王部·文学》,第1册,第451页。

(60)(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卷一)《西京·皇城》,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61)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2页。

(62)《全唐文补编》(卷二)李世民:《魏徵神道碑》,上册,第26页,注云《南部新书》卷己作:“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朕今失贤臣于觉后。”

(63)陈尚君辑校:《全唐诗续拾》(卷二)李世民:《魏徵葬日登凌烟阁赋七言诗》,《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62页。

(64)《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第8册,第2561页。

(65)《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第12册,第3881页。

(66)参见游自勇、赵洋《敦煌写本S.2078V“史大奈碑”习字之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0辑、朱振宏《史大奈生平事迹研究》(《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54期)等。

(67)(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一〇)《论慎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33页。

(68)《唐会要·亲谒陵》载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领百官谒昭陵,仿佛受到陪陵功臣感召之事:“十六日,朝于昭陵。陵在醴泉县,掌事者仿像遥观太宗立神游殿前。及上入寝宫,闻室中謦欬之音。上又令寝宫门外设奠,以祭陪陵功臣将相萧瑀、房玄龄等数十人,如闻其抃蹈之声。”(《唐会要》(卷二〇)《亲谒陵》,上册,第465页)

(69)(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二)《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页。

(70)陆扬:《文本性与物质性交错的中古中国专号导言》,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2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3.012

中图分类号:I206.2;K242

引用信息:

[1]徐焕.昭陵神道碑与唐国史的早期构型[J].东岳论丛,2024,45(03):96-106.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3.012.

基金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项目编号:2024QQJH016)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代鸳鸯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CZW019)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