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 | 891 | 0 | 
 阅读 | 
                     下载 | 
                     被引 |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其物质性和文化性兼具的特性,以及清静、宁和、淡泊的内涵,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展演方式,传达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价值观。茶作为一种展演器物,它的冲泡、品饮、分享等过程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象征和仪式感,成为展现礼仪、美学和哲学的工具。同时,茶作为叙事符码,贯穿于中国历史与哲学的表达中,塑造出一个温文尔雅、内涵深厚的国家形象。在外交与社交场合中,茶作为一种交往载体,通过其独特的仪式感和文化符号功能,深化了中外友谊,建立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从媒介物质性的理论视角切入,梳理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可揭示中国茶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及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
Abstract:①②③陈椽:《茶业通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年版,第2页,第3页,第16-17页。
④陈文泰:《“此在”与“遍在”: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的两个向度》,《编辑之友》,2023年第11期。
⑤王铃:《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①陈萍,杨江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茶的公共外交功能探析》,《茶叶通讯》,2020年第4期。
②张举玺,王琪:《论新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网红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以YouTube平台中国网红李子柒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年第5期。
③张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30页。
④Leonardi,P.M.,“Materiality,Sociomateriality,and Socio-Technical Systems:What Do These Terms Mean?How Are They Different?Do We Need Them?”,Materiality and Organizing:Social Interaction in a Technological World,2012,Vol.25,No.10,p.1093.
⑤Gillespie,T.,Boczkowski,P.J.,& Foot,K.A.(eds.),Media Technologies:Essays on Communication,Materiality,and Society,MIT Press,2014,pp.21-52.
⑥Murdock,G.,“Media Materialties:For a Moral Economy of Machin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8,Vol.68,No.2,pp.359-368.
⑦陶德臣:《茶业经济的历史作用与当代启示》,《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
⑧陆羽:《茶经》,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1页。
①陆羽:《茶经》,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9页。
②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2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4页。
③凯亚:《推敲刘贞亮的“茶德”之说》,《农业考古》,2003年第4期。
④吴定球:《苏轼〈汲江煎茶〉诗应作于惠州》,《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⑤王铃:《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⑥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页。
⑦⑧⑨陈椽:《茶业通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第114页,第357页。
⑩《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会:华祥苑代言闽茶再获世界满堂彩》,搜狐网,2019年7月6日,https://www.sohu.com/a/325206687_114731。
(11)《“国际茶日”庆祝活动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人民网,2024年5月23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523/c1002-40241971.html。
①③王铃:《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第86页。
②德辉:《敕修百丈清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122页。
①戴明华:《中国人的茶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09页。
②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版,第191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0页。
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78页。
⑤⑦陈孝余,赵元:《中国茶歌发展的四种逻辑——兼论浙江茶歌地理与艺术特征》,《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第248-249页。
①张廷珩等修,华祝三等纂:《(同治)铅山县志:卷五“地理·风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②朱锡授等修,张家俊,吴端委纂:《(同治)黄安县志:卷之一“地理志·风俗”》,清同治八年刻本。
③周鹤修,王缵纂:《(康熙)永明县志:卷之二“风俗”》,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④李莳修,旷敏本纂:《(乾隆)祁阳县志:卷之四“风俗”》,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⑤《史诗音乐剧〈茶道:一叶乾坤〉讲述茶香中国故事》,人民政协网,2021年4月13日,https://www.rmzxw.com.cn/c/2021-04-13/2827862.shtml。
⑥代明凤:《“三茶六礼”婚俗文化背景下的结婚伴手礼设计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0页。
⑦王铃:《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⑧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6-187页。
⑨艾虹,吕晓青:《从以茶为聘的产生看宋代婚俗观念之转变》,《农业考古》,2015年第2期。
⑩赵佶等:《大观茶论(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8页。
①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156页。
②吴成国,喻学忠:《“茶礼”与“聘礼”》,《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③曹雪芹:《红楼梦》(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2页。
④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2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8页。
⑤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1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4-1415页。
⑥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5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⑦《金瓶梅》(上册),会评会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75页。
⑧官德祥:《从王褒〈僮约〉探析汉代中叶四川田庄商品经济》,《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
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085页。
①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宋集珍本丛刊》(第4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36页。
②王晓燕:《论清代官营茶马贸易的延续及其废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4期。
③④陈椽:《茶业通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78-479页,第479页。
⑤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激烟土稿》,《林则徐全集》(卷五),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⑥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人民论坛》,2021年第23期。
⑦《习近平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新华网,2020年5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5/21/c_1126013834.htm。
⑧戴宇辰:《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取径:对若干核心议题的澄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⑨徐生权:《在“空洞无物”与“物的空洞”之间:关系视角下媒介物质性研究的反思与进路》,《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7期。
⑩《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光明网,2021年6月16日,https://news.gmw.cn/2021-06/16/content_34924658.htm。
(4)《骄傲!一年七助“外交茶叙”,福建茶香飘四海!》,搜狐网,2018年9月12日,https://www. sohu. com/a/253544874_307935。
(5)《八马茶业与茗约文化携手合作共谱“茶叙外交”新故事》,南方网,2020年1月8日,https://tech. southcn. com/node_1ac4f21108/8248c5093a. shtml。
(6)朱若秋:《杜育〈荈赋〉的文本考论》,《农业考古》,2020年第5期。
(7)王欢:《以茶叙事:茶艺审美的诗意化表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8)冯梦龙:《喻世明言》,长沙: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10页。
(9)孔尚任:《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8页。
(8)秦北涛:《传统茶歌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探讨》,《福建茶叶》,2017年第6期。
(9)王静波:《清代民国元宵灯彩中的采茶表演研究——以地方志为考察中心》,《戏曲艺术》,2022年第4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6.017
中图分类号:G125;TS971
引用信息:
[1]邓秀军,赵悦言.媒介物质性视阈下中国茶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J].东岳论丛,2025,46(06):164-17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6.017.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构建、叙事策略与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4&ZD214)的阶段性成果
阅读
下载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