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0 07 v.41 10-18
“回到鲁迅”的政治性——论1970年代末政治变动与“王富仁鲁迅”的产生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与鲁迅研究的发展”(项目编号:16CZW043)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7.002
22 496 1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本文着重呈现1970年代末社会变动决定"王富仁鲁迅"产生的具体过程,分析1970年代末政治变动引发的"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普遍焦虑、"反经验主义"斗争、"反封建"的政治反思等如何决定着"回到鲁迅"的提出、方法和前提。论文由此揭示"回到鲁迅"不是单纯的学术方法,而是具有政治功能性的知识实践。它参与的不是"社/资"的替代性历史,而是自1975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框架内"普遍/特殊"的反思性历史。"不断回到"的循环是该反思性历史的延续。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无论是‘回到鲁迅’还是‘思想革命’,都大大拓宽了鲁迅研究的发展道路……在那以后,我们的确又听到了更多的‘回到’之声……”(李怡:《王富仁于中国二十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刘济献,吉炳轩:《评石一歌的〈鲁迅传上〉》,《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2)郑谦,孙维骐:《必须还〈水浒〉以本来面目——兼驳一种为〈水浒〉辩护的所谓“批判”论》,《思想战线》,1975年第6期。

(3)龚济民:《还浪漫主义以本来面目》,《破与立》,1978年第6期。

(4)曹让庭:《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批判“四人帮”歪曲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谬论》,《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2期。

(5)王翔:《还历史上周公旦的本来面目》,《江苏师院学报》,1979年第Z1期。

(6)金春明:《还百团大战以本来面目》,《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7)任钟印:《还经典著作以本来面目——批判“四人帮”篡改马列教育论著的罪行》,《江汉论坛》,1979年第1期。

(8)曲六乙:《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体系的历史面目》,《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

(9)邾瑢:《“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学习鲁迅关于“国防文学”的论述》,《文学评论》,1978年第3期。

(10)章石承:《必须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本来面目》,《扬州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

(11)陆义彬:《文学研究会在我国新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12)吴宏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高鲁迅研究的科学水平》,《中山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3)王富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时代认识自己时代的文学》,《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14)黎澍:《关于争取实现历史学规划的一些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

(15)严家炎:《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中国现代文学笔谈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16)丁尔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举行首届学术讨论会》,《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

(17)王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18)“经验论”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观察“过去”“真实存在”的“经验”,历史学家经由历史文献就可以重构过去。“经验论”最初在培根的知识论中出现,与资产阶级经济和科学革命有密切关系。它对客观真实的假定,以及对主体认识能力的重视,都在结构一种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文认知模式。

(19)王瑶:《〈中国文学史〉林庚著》,《清华大学学报》,第14卷第1期,1947年6月15日。

(20)如德里克就分析大革命前后马列史观较之实证派的优势,特别是在替代传统儒学史观方面,实证派“仍然局限于解释此前被遮蔽或忽略的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或如顾颉刚的情形,在于摧毁儒家史学传统对于经验有效性的至关重要的论断。尽管他们的工作为此后的史学家提供了一种可以证明的历史研究模式,但是他们没有提出一套取代儒家观念并能解释历史现象与历史变革动力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的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急需的理论。”[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21)见列宁:《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3-334页。

(22)1950年代胡绳在辩证地分析了史料考据和史观建构之间的关系后,指出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前提,才能确保“历史本来面目”。并且,胡绳也指出“史料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认为“通过考据工作,之多只能把一个个的个别历史事实弄清楚,如果停留在这里,那就连任何一本通史都写不出来。”胡绳:《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历史研究》,1956年11月15日。

(23)王富仁:《学识·史识·胆识其三——胡适与胡适派》,《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

(24)参见张化:《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8页。

(25)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74页,第579页。

(26)全新:《揭穿“四人帮”反经验主义的骗局》,《山东师院学报》,1976年第6期。

(27)师平:《揭穿“四人帮”大反经验主义的反动实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6年第Z1期。

(28)群力:《“四人帮”反对经验主义是篡党夺权的一个大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76年第11期。

(29)徐少锦,庄关然:《大反“经验主义”就是大搞主观唯心主义》,《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第1期。

(30)王恩荣:《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兼批“四人帮”大反经验主义的反革命谬论》,《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4期。

(31)萧功秦:《知识分子如何避免观念的陷阱——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性到政治激进主义》,《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32)参见成龙:《邓小平与实用主义——对海外邓小平研究提出的一个挑战性问题的分析》,《攀登》,2002年第4期。

(33)王恩荣:《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兼批“四人帮”大反经验主义的反革命谬论》,《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4期。

(34)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3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296页。

(36)[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5页。

(37)[德]詹姆斯:《经济全球化:1975年11月15日,朗布依埃》,朱章才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38)[美]阿里夫.德里克:《后社会主义?反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庞洁主编:《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39)[英]特里.伊格尔顿:《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许娇娜译,《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0)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41)③王富仁:《〈历史的沉思〉自序》,《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4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43)王学典:《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44)黎澍:《“四人帮”对中国历史学的大破坏——评所谓研究儒法斗争史的骗局》,《历史研究》,1977年第2期。

(45)黎澍:《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

(4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47)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去政治化的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2页。

(48)黎澍:《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49)王致中:《论“五四”前夜伟大的反封建思想革命》,《甘肃社会科学》,1979年第2期。

(50)张静如,蔡德金:《论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51)徐宗勉,朱成甲:《论“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研究》,1979年第5期。

(52)严家炎:《〈女神〉和五四时代精神》,《语文学习》,1959年第4期。

(53)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

(54)王瑶:《〈狂人日记〉略说》,《语文学习》,1978年第8期。

(55)(11)王富仁:《我与“五四”》,《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56)②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页,第290页。

(57)王富仁:《自我的回顾与检查——》,《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58)陈尚哲:《关于鲁迅小说研究方法的模式——与王富仁同志商榷》,《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3期。

(59)⑥⑦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第4页,第4页。

(60)黄曼君:《对鲁迅精神应作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评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61)③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第10页。

(62)王富仁:《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的学术论争》,《说说我自己:王富仁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7.002

中图分类号:I210.96

引用信息:

[1]李玮.“回到鲁迅”的政治性——论1970年代末政治变动与“王富仁鲁迅”的产生[J].东岳论丛,2020,41(07):10-18.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7.0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与鲁迅研究的发展”(项目编号:16CZW043)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