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4 05 v.35 5-40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诗笺证稿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4.05.013
80 703 4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兹篇文字,为陈寅恪悼王国维词作注。随诗注一一指出:寅恪此诗并序,实仿效唐代白居易与陈鸿共撰之《长恨歌》及《传》,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1924年,即所谓"中元甲子",为关键之一年;此前清室中人暨遗老遗少,尚寄望于复辟;此后则知为"坐守寒灰"。而王国维自沉,与此心境之转变有关。就其时之时势而论,观堂自沉,实为代宣统皇帝溥仪"受戈",欲令北伐军"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归",以求能保全"吾君"溥仪。而寅恪之立场,与王国维相近,故能于王国维之政治立场有同情之理解。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本文系依旧作《高阳著〈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商榷》修改增订而成。因近日重阅寅恪此诗,自觉颇有新解。爰是增补旧作,而成是篇。较旧作增约强半。敝帚自珍,不值方家一笑。

②据何广棪编:《陈寅恪先生著述目录编年》,收入陈寅恪:《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下册),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第1450页;及吴宓:《空轩诗话》第11、12条,收入吴宓:《雨僧诗文集》,台北:地平线出版社,1971年版,第436-437页;另见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③“大家手笔,兴与理会。若穿凿附会,或牵合时事,强题就我,则作者之意反晦。”此靳荣藩论吴梅村诗之语。见赵翼著,江守义、李成玉校注:《瓯北诗话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4页。

④吴宓之注,见吴宓:《空轩诗话》第11、12条,收入吴宓:《雨僧诗文集》,第436-437页;蒋天枢之注,见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2-17页;高阳之注,见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高阳:《高阳说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03-133页;卞僧慧之注,见卞僧慧:《重读〈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收入氏著:《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6-410页;胡文辉之注,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74页。

①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03-133页。

②罗振玉寄陈寅恪信中谓:“……奉到大作忠悫挽词,辞理并茂,为哀挽诸作之冠。”,见《罗雪堂先生寄陈寅恪书》,收入陈寅恪:《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下册),第1443页。足见寅恪将挽观堂诗寄罗振玉请正,即此已可见后文所列高阳之说为不合情理。又,吴宓亦谓:“王静安先生自沉后,哀挽之作,应以义宁陈寅恪君之《王观堂先生挽词》为第一。”见吴宓:《空轩诗话》第12条,收入吴宓:《雨僧诗文集》,第437页。

③“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见陈寅恪:《读哀江南赋》,收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4页。

④陈寅恪:《论再生缘》,收入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1页。

⑤苏景泉在《三位大师与两副名联》中之回忆。见俞大维等著:《谈陈寅恪》,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14页。

⑥见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收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⑦高氏之笺释,可见于两处:1.《高阳说诗》,第103-133页。2.《清末四公子》,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197页。二处文字大同小异。本文以《高阳说诗》中的《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为讨论依据。

①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03-104页、第120页、第127页、第123页、第125页、第128-129页、第131页。

②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31页、第104页。

③罗振玉:《集蓼编》,收入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雪堂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56页。

④罗继祖:《庭闻忆略——回顾祖父罗振玉的一生》,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第87-88页。

①郑孝胥:《海藏楼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此诗之后,附郑孝胥自记溥仪出宫后,郑孝胥等人偕溥仪脱险、赴日本使馆事:“孝胥请幸日本使馆”(见是书第324页)。是赴日本使馆事,实为孝胥定策而成。

②郑孝胥:《海藏楼诗集》,第345页。

③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下册),台北:源流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1554页。

④上引各则日记,散见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2005年版,第2146-2147页、第2148页、第2149页。又见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①据罗继祖:“静安(伦按:观堂)无遗折,殆不欲为身后乞恩计,乡人(伦按:指罗氏)乃为代作,窃比古人尸谏,冀幸一悟”。见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收入罗振玉:《雪堂类稿》(第8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②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46页。

③见《罗振玉年谱》,收入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雪堂自述》,第208页。

④王钟翰:《陈宝琛与末代皇帝》,收入王钟翰:《清史十六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5-126页。

⑤见《罗振玉年谱》,收入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雪堂自述》,第208-209页。此一年谱应为编者所作。

⑥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33页、第64页。

①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2页;及陈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诗存》,第6-11页。

②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2页;及陈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诗存》,第6页。据2001年三联版编者注:“作者丁卯年(1927)作《挽词》并《序》时未写注,现刊出之诗注,为作者弟子复旦大学蒋天枢教授甲午(1954)年根据作者所述,补笺于诗句下者。”见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2-13页。

③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5页、第12页、第45页。

④⑤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21页,第122-123页。

⑥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7021页;陈守谦:《祭王忠悫公文》,同上书,第7116-7119页;柏生:《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同上书,第7147页;柏生文中引曹云祥甫闻观堂自沉后之语:“顷闻同乡王静安先生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盖先生与清室关系甚深也。”兹数篇文字,已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公司出版社,1997年版,分见第7-11页、第3-5页、第206-210页。

⑦史达:《王静安先生致死的真因》,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65页。叶嘉莹亦引过此文,见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台北:源流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59页。又,当时新派人物,一则推崇观堂为学界泰斗,故于观堂之死深致惋惜之意;一则雅不愿将观堂之死与国民军北伐一事相勾连。而将观堂之死归咎于旧派,则颇称彼意。史达之说,当于此一脉络中观之。

⑧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页。

①②④⑥⑦⑧王国维著,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4页,第353-354页,第198页,第443-444页,第444-445页,第451-452页。

③指张勋。张勋于1913年12月至1917年任长江巡阅使,驻徐州。参看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页。徐州有据传为苏东坡所修之黄楼,故以黄楼名张勋。观堂以隐语名张勋,当然由于当时时势关系,事涉机密,不得不然。

⑤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①王东明:《先父王公国维自沉前后》,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462页。

②据罗继祖(罗振玉之孙),罗振玉“对于他心目中所崇敬的人(伦按:此处即指升允),在其生活上如此委曲周全,惟恐人家不受”;“有时假他人名义馈赠”。见罗继祖:《庭闻忆略——回顾祖父罗振玉的一生》,第71-72页。

③梁启超:《王静安先生挽联》,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第7144页。

④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3页;及陈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诗存》,第7页。据某日人桥川时雄之说:“他(按:指观堂)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一是说罗振玉逼死了他,罗振玉要他拿出所有钱做生意,不知不觉全亏本了,但还是要他设法筹钱。清华大学陈寅恪先生和他交情最深,他颇相信这个说法,立王先生追悼碑时,碑文的原稿说了这件事,他给我看并问‘这样如何?’我说,‘这一部份不太合适,还是删除为好。’后来碑建成送来拓本的时候,附着陈先生的信,说‘那个部份都删掉了。’”见神田喜一郎等:《追想王静安先生》,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384-397页,引文见第395页。原文见《怀德》廿二期,出版于1951年10月。桥川之说,未探究罗振玉逼死观堂之说之真伪(兹于上文引观堂女东明之说,足证此说为伪),仅谓寅恪信此说为真,而寅恪所撰纪念观堂之碑文上未提及此事,则由于其本人之劝说。此说有二可疑处,其一:与寅恪《挽词》序中“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亦不之及云”不合;其二,纪念碑(此处所谓“追悼碑”)文与一般纪念文字之性质尤为不同,即便寅恪信此“不足置辩”之说,则固可书之于一般纪念文字,又岂能于纪念碑文类型之文字中,记下此“不足置辩”之说,且勒石立碑,以昭后人?由于桥川之说为孤证,可信与否亦未可知,姑记于此,聊备一说。

⑤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45页。

⑥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06页。

①寅恪挽观堂之七律一首《挽王静安先生》,见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1页。又见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02页。

②罗振玉:《祭王忠悫公文》,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第7115-7116页。此文另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78-79页。

③龙峨精灵:《王国维之死》,收入胡晶清编:《作家写作家》,台北:长歌出版社,第1976页,第297页。

④⑤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2页,第12页。

①②班固:《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卷41,第2075-2076页;卷41,第2075-2076页。

③④⑤⑦⑧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3页,第13页,第13页,第13页,第11页。

⑥此“世变”一语,为观堂遗书中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见柏生:《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第7149页。此文另见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206-210页,引文见第208页。

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第85页。

①②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3页,第16页。

③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16页。

④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另见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台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版,第343页。

⑤明代有文人名康海,字对山。故以“对山”代康有为。观堂此处用隐语,当然因当时时势,事涉机密,不得不然。

⑥宋代有诗人刘克庄,字潜夫。故以潜夫代刘廷琛。刘廷琛于张勋复辟时任内阁议政大臣。见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第1421页。

⑦⑧王国维著,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第177页,第198页。

⑨王国维:《颐和园词》,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17-139页。又见王国维:《颐和园词》,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第340-342页。元微之《连昌宫词》之笺,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3-83页;及陈寅恪:《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下册,第747-765页。瑏瑠傅锡壬注译:《新译楚辞读本》,卷一《楚辞》,台北: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29页。瑏瑡刘向辑:《战国策》(卷四),《秦策·秦武王谓甘茂》,台北:里仁书局,1982年版,第148-153页。

①王国维:《颐和园词》,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17-139页。又见王国维:《颐和园词》,见王国维:《王静庵文集》,第340页。

②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2页。

③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第7139页、第7140页、第7143页、第7144页、第7116-7119页。《怀沙》为屈原投江前之绝笔,“衔石”则精卫填海之典故。

④见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下册,台北:世界书局,1972年版,第739页。

⑤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3册),“1927年6月8日条”,沈阳,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1893页。

⑥陈守谦:《祭王忠悫公文》,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第7116页;此文另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3-5页。

⑦如卞僧慧所言:“‘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之语,论者颇事掊击”。见卞僧慧:《重读〈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收入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409页。

⑧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51页。

⑨陈寅恪:《赠蒋秉南序》,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第182页。

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43页。又见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3页。

①⑤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3页,第13-14页;及陈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诗存》,第7页,第7页。

②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之二,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287页。

③黄浚:《花随人圣盫摭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版,第349页。

④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未修订版(台北翻印本,未标出版时地),第13页。

⑥王国维:《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319页;另见王国维:《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63页。

⑦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2页,第113页。

⑧⑩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13页,第14页,第11页。

⑨王蘧常:《严几道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9页。

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4页;萧统编:《昭明文选》卷22,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75年版,第398页。

萧统编:《昭明文选》卷26,第364页。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品藻》第九,台北:乐天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页。

①③⑦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4页,第14页,第14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下册),第1167页。

④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3页。

⑤敝人所以留意及此条,实因卞僧慧氏之发。见卞僧慧:《重读〈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一文,收入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409页。另见陈寅恪:《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第2-3页;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⑥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第204页。

⑧班固:《汉书》,卷89,第3639页。

①②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5页,第14-15页。

③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之三,第3050页。

④刘向辑:《战国策》(下册),卷23,第840-841页。

⑤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4页。

⑥爱新觉罗·溥仪:《溥仪自传》,第59页。

⑦王国维:《蜀道难》,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60页;另见王国维:《蜀道难》,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4-345页。

⑧王国维:《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319页;另见王国维:《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63页。

⑨黄浚:《花随人圣盫摭忆》,第341页。

①⑧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3页,第114页。

②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36页;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9页。

③萧统编:《昭明文选》,卷1,第7页。

④⑤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15页,第5页。

⑥王国维:《定居京都奉答铃木豹轩枉赠之作并柬君山湖南君撝诸君子》之二,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12页;另见王国维:《定居京都奉答铃木豹轩枉赠之作并柬君山湖南君撝诸君子》,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0页。

⑦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又见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3页。

①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5页。

②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4页。

③见陆懋德:《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82-183页。

④见商承祚:《关于王国维先生之死》,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268页。

⑤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诸事各在所系年下。

①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诸事各在所系年下。

②陈寿:《三国志》,台北:鼎文书局,1976年版,卷11,第354页。

③⑧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5页,第16页。

④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5页。

⑤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43页。又见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3页。

⑥陈寿:《三国志》,台北:鼎文书局,1976年版,卷13,第402页。

⑦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49页,见陈永正注。另见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卷9,第287页。

①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44页。

②⑦⑨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6页,第116页,第116-117页。

③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按:2001年出版之新版,亦将“南书房”误作“尚书房”。

④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

⑤王国维著,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00页。

⑥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69页。

⑧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康有为诗,附于康氏寄庄士敦信后。见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甲子清室密谋复辟文证》,北京:故宫博物院,1929年,卷首影印。

①见吴宓:《〈王观堂先生挽词〉解》,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07页。

②见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甲子清室密谋复辟文证》,卷首影印。又见杨克己编:《民国康长素先生有为、梁任公先生启超师生合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00页。

③王国维:《题御笔牡丹》,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353-360页;又见王国维:《题御笔牡丹》,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65页。

④见王东明:《百年追忆: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回忆录》,台北:商务印书馆、“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⑤萧统编:《昭明文选》,卷60,第829页。

⑥爱新觉罗·溥仪:《溥仪自传》,第116页;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甲子清室密谋复辟文证》。

⑦吴宓:《王观堂先生挽词解(佚存)》,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06页。

⑧⑩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第16页。

⑨王国维:《颐和园词》,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33页。另见王国维:《颐和园词》,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2页。

①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46-48页。

②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收入陈寅恪:《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上册),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第66页。胡文辉亦引录此一段落。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47页。

③雷恩海、姜昭晖:《杨钟羲与〈雪桥诗话〉》,收入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④可参看林志宏:《民国乃敌国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版。

⑤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第218页。

⑥许仁图:《长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图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上册),第792页。

⑧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

⑨爱新觉罗·溥仪:《溥仪自传》,第244页

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7页。

①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

②庄周著,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高雄:立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82页。

③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7页。

④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66页。

⑤王国维:《隆裕皇太后挽歌辞》,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203页。另见王国维:《隆裕皇太后挽歌辞》,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50页。

⑥王国维著,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06-407页。

⑦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82页。

①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7页。

②②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第16页。

③罗振玉:《祭王忠悫公文》,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6册),第7115页;另见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78页。

④王国维:《隆裕皇太后挽歌辞》,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209页。另见王国维:《隆裕皇太后挽歌辞》,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50页。

⑤王国维:《题蕺山先生遗像》,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287-290页。另见王国维:《题蕺山先生遗像》,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58页。

⑥万斯同等:《明史》(第9册),台北:鼎文书局,1978年版,第6590页。

⑦爱新觉罗·溥仪:《溥仪自传》,第116页。另见北京故宫博物院:《甲子清室密谋复辟文证》。

①王国维:《罗雪堂参事六十寿诗》,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384-387页。另见王国维:《罗雪堂参事六十寿诗》,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68页。

②据陈永正注,见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387页。

③④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23页,第118页。

④⑦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页,第19页。

⑤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46页、第48页。

⑥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收入俞大维等著:《谈陈寅恪》,第94页。

⑧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收入韩愈著,马通伯校注:《韩昌黎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版,第453页。

①司马迁著,泷川龟太郎会注校证:《史记会注考证》,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版,卷83,第1000页。

②见王元启《读韩记疑》,转引自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收入韩愈著,马通伯校注:《韩昌黎集》,第453-454页。

③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收入韩愈著,马通伯校注:《韩昌黎集》,第453页。

④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版,第280页。

⑤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1980年代盗印之未修订版,第43页。曾以此叩问汪荣祖先生。据汪先生相告,此事闻之于何炳棣先生(1917-2012)。

⑥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收入余英时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4年版,第348-349页。

①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78-80页。

②③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6-17页,第17页。

③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8页。

④见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下册),第519页。

⑤此语为梁氏自评,见梁启超:《饮冰室专集六·清代学术概论》,台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页。

⑥此段文字出自赵翼。见赵翼著,江守义、李成玉校注:《瓯北诗话校注》,第366-367页。

⑦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69页。

⑧见赵翼著,江守义、李成玉校注:《瓯北诗话校注》,第382-383页。

①司马迁著,泷川龟太郎会注校证:《史记会注考证》,卷7,第147页。

②庄周著,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逍遥游》,第5页。

③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第187页。

④⑦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7页,第17页。

⑤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9页。

⑥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70-71页。

⑧萧统编:《昭明文选》(卷23),第316页。

⑨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9页。

①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52-53页。

②柏生为何人,目前有数说。王德毅老师谓为观堂门生戴家祥,误。戴家祥本人则指柏生为刘节(1901-1977)。参看陈平原、王枫之考证,见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206页注。

③柏生:《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16册,第7147页、第7042页、第7128页;此文亦见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206-210页。

④据张颂之:《王国维自杀与王葆心被枪决谣传——对一段史料真实性的检讨》。此篇文字见诸网络上,网址如下:http://bingxuezatan.blog.sohu.com/82073425.html。上网时间:2013年4月30日。

⑤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下册),台北:世界书局,1972年版,第739-740页。

⑥梁漱溟原文《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实情》,见198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转引自卞僧慧:《重读〈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收入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98页。此文亦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43页。

①金毓黻:《静晤室日记》,1927年6月8日条,册3,卷44,第1895页。按:笔者得知此条资料,系据张颂之:《王国维自杀与王葆心被枪决谣传——对一段史料真实性的检讨》一文。

②柏生:《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版,册16,第7147页、第7150页;此文亦见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206-210页。

③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第52-53页;及柏生:《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第7147,7042,7128页。

④谢国桢:《悼王静安先生》,及《题王国维先生书扇绝笔遗迹》,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87-189页。

⑤谢国桢:《题王国维先生书扇绝笔遗迹》;另见吴宓:《空轩诗话》第13条,收入吴宓:《雨僧诗文集》,第438-439页。

⑥韩偓《即目二首》,见韩偓著、齐涛笺注:《韩偓诗集笺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4页;或韩偓著,陈继龙注:《韩偓诗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按:《即目》诗共二首。谢国桢引观堂所题韩偓诗中有“回避红尘是所长”句,可知观堂所题乃《即目》第一首。

⑦韩偓:《登南神光寺塔院》。

⑧吴宓:《空轩诗话》第13条,收入吴宓:《雨僧诗文集》,第438-439页。

⑨谢国桢:《题王国维先生书扇绝笔遗迹》,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88-189页。

①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3页。

②摘自网上戴家祥条,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891.htm。阅览时间为2013年8月28日夜。

③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第143页;又见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收入王国维:《王静庵文集》所附《静庵诗稿》,第343页。

④吴宓:《空轩诗话》第13条。

⑤见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1-12页;及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02页。

⑥语见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编:《国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996,第614页。

⑦见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收入罗振玉:《雪堂类稿》(第8册),第97页。

⑧另可参看罗继祖主编:《王国维之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⑨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30页,第119页。

①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1页。王维:《老将行》,见朱大可校注:《新注唐诗三百首》,香港: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65页。

②见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2011,第86-87页。

③⑤⑦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7页,第17页,第17页。

④据姜亮夫《忆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天晚上殡葬后,研究院师生向静安先生最后告别。告别会上有两件事我一辈子不能忘:一件是我们二十几位学生行鞠躬礼,但陈寅恪先生来后他行三跪九叩大礼。我们当时深感情义深浅在一举一动中可见;第二件事是我们一些同学中有少部份人装假,有两人在灵堂大哭,但干哭无泪,像猫狸叫。”转引自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02页。“敢将私谊哭斯人”,语出寅恪《挽王静安先生》七律。出处同上。姜亮夫之文,另见于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331页。

⑥⑧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19页,第119-120页。

①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7页。又,胡文辉指出:“此处蒋注有误,明昌(1190-1196)非金世宗年号,而是金章宗年号。”是矣。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卷),第72页。

②元遗山:《甲午除夜》,收入元遗山著,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6页。

③元遗山:《甲午除夜》,《元遗山诗集笺注》,第396页。

④见范晔:《后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第1548页。陈永正的注,见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下册),第844-845页。

⑥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见陈寅恪:《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下册),第1365页。

⑦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高阳说诗》,第120页。

①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高阳说诗》,第120页。

②③陈刚,朱嘉广编:《宣南·法源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第46页。

④王东明:《先父王公国维自沉前后》、《最是人间留不住》,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462页、第456页。

⑤见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81页;另见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70页。按:“海王村”成于辽代,其址在琉璃厂口,为古玩市场。

⑥Joseph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a Trilog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Volume Three,p.82.

⑦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7页;及陈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诗存》,第11页。

①元遗山:《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收入元遗山著,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页387。

②④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收入氏著:《高阳说诗》,第120页,第121页。

③班固:《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版,卷40,第2057-2058页。

④⑤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7页,第17页。

⑥见陆懋德:《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82-183页。

①见戴家祥:《读陆懋德〈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185-186页。

②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第17页。

③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2003,第74页。

④姜亮夫:《忆清华国学研究院》,收入陈平原、王枫合编:《追忆王国维》,第331页。

①“会真之义与遇仙同。”参见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第6页。

②见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第6-7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4.05.013

中图分类号:K26

引用信息:

[1]刘季伦.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诗笺证稿[J].东岳论丛,2014,35(05):5-4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4.05.013.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