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1 01 v.32 11-28
儒家经典:北魏孝文帝思想的理论源泉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01.003
7 1,244 16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同时又是最富才学的帝王之一,他博览史传百家,尤精于儒家经典,其改革思想和改革新政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色彩。孝文帝改革自始至终都坚持以儒家学说作为理论准则,儒家经典、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的有机结合,成为孝文帝改革思想的基本来源。在孝文帝的整个统治实践中,都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强烈影响。在诏书及君臣对话中,孝文帝经常征引《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周易》、《三礼》等儒家经典进行阐述,所引言辞有的是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有的是思想家对历史经验和规律的概括性认识,有的则外化为孝文帝的日常用语。具体考察《魏书.任城王澄传》、《王肃传》等史传所载孝文帝言论中的用典,知其在许多场合引用儒家经典的文字时往往脱口而出,表明他不但将五经文字熟记于心,而且完全精通其涵义。孝文帝以中国传统制度为蓝本改革北魏制度,对北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实施全盘汉化,正是因为他对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汉族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和理解。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弇州四部稿》卷一五一《说部.艺苑言八》:“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则汉文、宣……元魏孝文……凡二十九主。而著作之盛,则无如萧梁父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二○.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总第1281册,第431页)

[2]《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一四《魏齐周隋书并北史.魏孝文帝文学》:“古今帝王以才学著者,曹魏父子、萧梁父子为最,然皆生自中土,绩学少年。惟魏孝文帝,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此岂有师儒之训,执经请业,如经生家所为,乃其聪睿夙成,有不可以常理论者。……可见帝深于文学,才藻天成,有不能自讳者,虽亦才人习气,然聪睿固不可及已。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盖发于性灵而不自止也。”(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8-309页)

[3]《魏书》卷六九《裴延儁传》。按六籍与五经同义,均指儒家经典。同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北海王详传》:“迁侍中,转秘书监。车驾南伐,详行中领军,留守……高祖赐详玺书,曰:‘比游神何业也丘坟六籍,何事非娱,善正风猷,肃是禁旅。’”

[4]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三二《李璧墓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按李璧卒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光元年(520)十二月二十一日迁葬,墓志即撰于其时。

[5]《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按此当为高祐、李彪所修纪传体国史中对孝文帝一生行事的总结性评述。

[6]中书学生出身的侍御中散韦缵(466-510)“聪敏明辩”,史载“高祖每与名德沙门谈论往复,缵掌缀录,无所遗漏,颇见知赏”(《魏书》卷四五《韦缵传》)。

[1]《魏书》卷七二《阳尼传》。

[2]《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澄传》。

[3]《魏书》卷六九《袁翻传》。

[4]《魏书》卷一○八之三《礼志三》。

[5]《论语.季氏》(《论语注疏》卷一六,[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0页)。

[6]《左传.襄公八年》(《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939页)。

[7]《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序》。

[8]《三国名臣颂》,《晋书》卷九二《袁宏传》。

[9][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四“艺祖”条:“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改元制》曰:‘昔我艺祖神宗,开基抚运,以武功平祸乱,以文德致平。’此谓前汉高祖。”([清]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卷六,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37页)

10[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七《天道施》([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70页)。

11《春秋繁露》卷六《服制像》(《春秋繁露义证》,第154页)。

12[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四七《班超梁传》“论曰”。

13按“宪章旧典”在北魏历史上最早是由文成帝提出的,和平四年(463)三(四)月乙巳(初一,5.4)诏谓“朕宪章旧典,分职设官,欲令敷扬治化,缉熙庶积”云云(《魏书》卷五《高宗纪》)。孝文帝太和二年(478)五月,下诏指出“婚娉过礼”、“厚葬送终”等“婚葬越轨”现象非常普遍,“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这是冯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时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孝文帝继承了文成帝和冯太后在官制和婚葬习俗改革上的这一“宪章旧典”的传统,并以之作为新时期改革的基本原则,构成其改革思想的核心内容。

[1][3]《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2][8]《论语注疏》卷一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7页,第2507页。

[4]《魏书》卷一一○《食货志》。

[5]《周礼注疏》卷一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24页。

[6]《孟子注疏》卷五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03页。

[7]《春秋左传正义》卷四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35页。

[1][5][6]《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2]关于罢轮台屯田诏颁布的背景及其意义,参见:田余庆,《论轮台诏》,《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58页。

[3]太和十二年(488)九月甲午(十七,10.8)诏,谓“日月薄蚀,阴阳之恒度耳”云云(《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可证。

[4]参见《魏书》卷五四《高闾传》,卷六二《李彪传》,卷六○《韩麒麟传》。

[7]《尚书.康诰》载周成王之语,谓文王“克明德慎罚”;《多方》载周公之语,谓殷商成汤“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左传.成公二年》:九月,申公巫臣谏楚庄王,“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载其对策,其中有云:“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1][2]《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3]《魏书》卷五三《李安世传》。

[4]《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

[5]《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

[6]《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又见《通典》卷一五《选举三.考绩》“后魏考绩”条。

[7]《尚书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2页。

[8]《魏书》卷六二《李彪传》。

《魏书》卷六三《宋弁传》。

10语出《魏书》卷一○九《乐志》所载孝文帝诏令,这里借用作概括他的礼制改革思想。

11《魏书》卷一○九《乐志》。

1《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5-76页。

2《周易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5-86、89、91页。

[3]《周易正义》卷九,《十三经注疏》(上册),第93-94页。

[4]《毛诗正义》卷一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83-284页。

[5]《礼记正义》卷六一,《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80页。

[6]《礼记正义》卷五○,《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11页。

[7]《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69、273页。

[1][2][4]12《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广陵王羽传》。

[3]《尚书.君奭》(《尚书正义》卷一六,《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23页)。

[5]《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2页。

[6]《尚书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2页。

[7]《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8]《礼记正义》卷三六,《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21页。

[9]《毛诗正义》卷五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58页。

10《毛诗正义》卷三之二,《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21-322页。

11[清]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84页。

13《论语注疏》卷一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4页。

《论语注疏》卷一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2页。

[2]《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高阳王雍传》。

[3][6]《论语注疏》卷一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7页,第2507页。

[4]《论语注疏》卷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66页。

[5]《论语集注》卷二,《四书章句集注》,第62页。

[7]《毛诗正义》卷一八之五,《十三经注疏》(上册),第578页。

[8]《仪礼注疏》卷三二,《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114页。

[1]《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上.元遥传》:“有器望,以左卫将军从高祖南征,赐爵饶阳男。世宗初,遭所生母忧,表请解任。诏以余尊所厌,不许。”

[2]《毛诗正义》卷一四之二,《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82页。

[3][5]《魏书》卷五五《刘芳传》。

[4]《魏书》卷六五《邢产传》。

[6]《魏书》卷二二《孝文五王.废太子恂传》。

[7]《魏书》卷五七《高祐传附谅传》。

[1]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第21-22页,《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册。

[2]《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五,《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277页。

[3][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3页。

[4][汉]高诱注:《吕氏春秋》,第236-254页,《诸子集成》,第6册。

[5]《吕氏春秋》,第157页,《诸子集成》,第6册。

[6]《吕氏春秋》,第118页,《诸子集成》,第6册。

[7]《孔子家语疏证》,第83页。

[8][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八《赋丁.畎猎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375页。

[9]《全汉文》卷五二《扬雄二》,[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一册,第408页。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四册,第1559页。

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总第696册,第237页。

[1][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5册,第255页。

[2]《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3]《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系此于延熹七年,引作“夫谗谀所举,无高而不可升;相抑,无深而不可沦”。

[4]《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5]《无上内秘真藏经》卷二:“须臾之间,天尊变现,本微之华,从地踊出,遍满法界,无大不覆,无小不入。一一华中,各有宝座,座方一丈,诸天云集,无有迫迮。一一座中,各有天尊,一一尊所,各说诸法,秘密真藏,一切诸法,无不自在。……天尊于是分形散体,遍满法界,一一毛孔,放大光明。”(《道藏》,上海书店、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册,第458—459页。)《云笈七签》卷九五《仙籍语论要记.散花喻》引《真藏经》云:“尔时众中,有一童子,名曰善达,从坐而起,上白天尊:‘不审本微之华,中有自然之果,散满法界,尽诸微尘,无大不覆,无小不入。为赤为白,为青为黑,为长为短,为大为小,为广为狭,为见为闻,为来为去,为天为地。……’”([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四册,第2078页)《无上内秘真藏经》(《真藏经》)一般认为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则其“无小不入”之言因袭了孝文帝之语。不过也不排除是经于北魏孝文帝之前已经流传的可能性,若此则孝文帝之语便是因袭道经而来,而这也符合孝文帝儒释道兼通的特点。

[6]《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5页。

[1]《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7-78页。

[2]《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19页。

《毛诗正义》卷一五之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88页。

[4]《毛诗正义》卷一六之五,《十三经注疏》(上册),第524、525页。

[5]《孟子注疏》卷一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65页。

[6]《礼记正义》卷六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86页。

[7]《礼记正义》卷五一,《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16页。

[8][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6页。

[2]《论语注疏》卷七,《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4页。

[3]《论语注疏》卷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66页。

[4]《礼记正义》卷九,《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303-1304页。

[5]《周易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8页。

[6]《韩诗外传集释》,第284页。

[7]《春秋谷梁传注疏》卷一○,《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05页。

[8]《水经注》卷一六《谷水》:“(天渊)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1页)《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景林寺》:“奈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明帝所立也,题云‘苗茨之碑’。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不管《茅茨碑》是魏文帝还是魏明帝所立,北魏孝文帝茅茨堂之名当直接取自茅茨碑当无疑义。

[9]《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861-1862页。

[1]《毛诗正义》卷一六之四,《十三经注疏》(上册),第519、520页。

[2]《尚书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7页。

[3]《礼记正义》卷三九,《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40页。

[4]《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20-421页。

[5]《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二,《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70页。

[6]《毛诗正义》卷九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12页。

[1]《魏书》卷六三《王肃传》。

[2]《毛诗正义》卷一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25页。

[3]《毛诗正义》卷四之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31页。

《毛诗正义》卷三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25页。

[5]《诗辩坻》卷二《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45册,第182页。

[6]《毛诗正义》卷三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25页。

[1]按“三岁”又见于《韩诗外传》卷三:“《传》曰:宋大水。鲁人弔之曰:‘天降淫雨,害于粢盛,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弔。’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仁,斋戒不修,使民不时。天加以灾,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孔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矣!’弟子曰:‘何谓’孔子曰:‘昔桀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王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宋人闻之,乃夙兴夜寐,弔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岁,年丰政平。乡使宋人不闻孔子之言,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韩诗外传集释》,第100页)按“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语出《诗经.周颂.敬之》(《毛诗正义》卷一九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599页)。

[2]《毛诗正义》卷一五之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98页。

[3][7]《周礼注疏》卷一五,《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38页。

[4]《宋书》卷二一《乐志三》。

[5]《晋书》卷四九《羊曼传附聃传》。

[6]《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8]《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五,《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237页。参见《左传》定公四年十一月条(《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四,《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136-2137页)。

[9]《礼记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31页。

[1]《礼记正义》卷三七,《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31页。

[2]《礼记正义》卷二一,《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14-1415页。

[3]《尚书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74页。

[4]《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8页。

[5]《周易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上册),第52页。

[6]《周易正义》卷六,《十三经注疏》(上册),第67页。

[7]《韩诗外传集释》,第296页。

[8]《春秋繁露义证》,第332页。

[9]《礼记正义》卷六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95页。

10《礼记正义》卷五一,《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20页。

11《礼记正义》卷三六,《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21页。

12按今本《尚书.无逸》云:“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尚书正义》卷一六,《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21页)

《礼记正义》卷四五,《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81页。

14《礼记正义》卷五七,《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60页。

15《白虎通疏证》(下册),第516-518页。

[1]又,太和十二年李彪上封事七条,其三有云:“故尧、汤水旱,人无菜色者,盖由备之有渐,积之有素。”(《魏书》卷六二《李彪传》)

[2]《春秋繁露》卷一二《暖燠常多》(《春秋繁露义证》,第349页)。

[3]《白虎通疏证》(上册),第270页。

[4]《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四,《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52页。

[5]《春秋谷梁传注疏》卷八,《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398页。

[6]《春秋谷梁传注疏》卷一,《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365页。

[7]《孟子注疏》卷八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26页。

[8]《白虎通疏证》(上册),第219-220页。

[9]《毛诗正义》卷一三之一,《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64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01.003

中图分类号:K239.21

引用信息:

[1]张金龙.儒家经典:北魏孝文帝思想的理论源泉[J].东岳论丛,2011,32(01):11-28.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01.003.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