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9 02 v.40 176-181
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学术论辩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融合和发展——阳明心学之研究”(11FZX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09)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2.022
20 382 8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阳明与甘泉的学术争执主要是:甘泉坚称儒与佛道不同根枝,阳明则认为佛道是儒之大道之发用;甘泉提出格物即把握天理,阳明的格物是正念头。其实阳明的格物还包括在具体事为上为善去恶。阳明认为甘泉的格物是求之于外,甘泉申辩这是因为阳明的心为腔子里心。实际上俩人皆有本体心认识心义,但在论辩时,都忽略了对方的本体心而只着眼于对方的认识心;甘泉不赞成阳明的致良知宗旨,认为良知的获得和拓展均仰仗学问思辨行,否则难免冥行妄作;阳明认为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的旨归是溺事外求、缺乏主宰;"勿忘勿助"是甘泉体认天理的根本方法,阳明批其悬空,主张"必有事焉"也即致良知的工夫,勿忘勿助为良知的固有属性。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2)《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2,第246页。

(3)(4)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7年版,第1384,第1385页。

(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1页。

(2)(4)(5)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7年版,第1385、106、1718页。

(3)湛若水:《甘泉文集》卷八,清同治五年资政堂刻本。

(6)《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9页。

(1)(2)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7年版,第257-258、243页。

(3)(4)《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9、100页。

(1)(2)《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99页。

(3)湛若水:《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7年版,第832页。

(4)(5)(6)(7)(8)(9)(10)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7年版,第256、1661-1662、1642、1636、362、1676、1686-1687页。

(1)(2)(3)(4)(5)(6)(7)(8)《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3、106、214、220、233、960、91、90页。

(1)《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2)(3)(4)(5)(6)(7)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台北: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7年版,第1703、1692、1690、1723、1705、1704-1705页。

(8)张学智:《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2.022

中图分类号:B248

引用信息:

[1]何静.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学术论辩[J].东岳论丛,2019,40(02):176-18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2.022.

基金信息: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融合和发展——阳明心学之研究”(11FZX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09)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