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236 | 4 |
![]() |
![]() |
![]() |
韩南塘以历史的眼光发掘真相,对东亚儒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予以了系谱学考察。他仔细地分析了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指出前后共有四说。他审查了《答蔡季通》,指出该信的"二歧"之嫌乃一时失误,后被朱熹亲自否定。在他看来,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形气与心气。基于此种判断,南塘对朱子后学中理气互发说的倾向予以了鞭辟入里的批评。通过以上正本清源的工作,南塘就较为有力地清理了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历史根源。
Abstract:(1)钱穆有几页文字谈到了南塘的人心道心思想,不过多是批评之语,具体参阅钱穆:《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89-396页。台湾学者蔡茂松在南塘的朱熹人心道心思想四阶段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五阶段说,其中多有和南塘之《朱子言论同异考》对话者,具体参阅蔡氏著:《朱子学》,台南:大千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491页、第497页。韩国学者裴宗镐对南塘的人心道心思想亦略有提及,具体参阅裴氏著:《韩国儒学史》,首尔:延世大学校出版部,1973年版,第186-187页。李相坤也对此有叙述,具体参阅李氏著:《韩元震》,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09年版,第269-286页。另,郑然守也对此有叙述,具体参阅郑氏著:《南塘韩元震·圣学工夫论研究》,成均馆大学校东洋哲学科韩国哲学专攻博士论文,2012年,第100-112页。
(2)谢晓东:《韩南塘论道心人心之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6期。
(1)“人心为私欲,程门只作如此看。朱子初间亦从之,其说见于《大全·书》《答何叔京》等书者可考。其以为非私欲,乃晩年定论。”[韩]李滉:《答赵士敬·别纸乙丑》,《退溪先生文集》卷二十三,《韩国文集丛刊》第30辑,第53页。
(2)[韩]李珥:《栗谷先生全书》卷二十,《圣学辑要》(二),修己上,穷理章。
(3)[韩]韩元震:《人心道心说》,《南塘先生文集》卷三十。
(4)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宋子别集丛刊》,忠北大学校尤庵研究所编,大田:保景文化社2008年版,第63页。
(5)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收入《宋子别集丛刊》,第64页。
(6)谢晓东:《寻求真理:朱子对道心人心问题的探索》,《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1)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收入《宋子别集丛刊》,第65页。
(2)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419-429页。
(3)(7)(8)蔡茂松:《朱子学》,第489-491页,第499页,第498页。
(4)谢晓东:《朱熹人心道心思想探微》,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以及拙文:《寻求真理:朱子对道心人心问题的探索》,《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5)“朱子答郑子上‘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一语,仍非朱子之定论,而是一时的见解,这种见解可能只有几天而已。”蔡茂松:《朱子学》,第502页。
(6)谢晓东:《朱熹〈文集〉与〈语类〉中几则重要材料年代新考》,《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9)比如,韩国学者宋锡球在《李栗谷》一书中的第116页、117页中就多次引用了该信。
(1)朱熹:《答蔡季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收入《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9-1990页。
(2)谢晓东:《朱熹〈文集〉与〈语类〉中几则重要材料年代新考》,《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陈来认为该书的年代是在辛亥(西元1191年),而谢晓东否认了这种看法,他认为该书的年代应该在己酉(1189年)。陈来的考证具有一定影响,比如,李明辉引用了陈来的研究,从而认为《答蔡季通》,“系作于光宗绍熙二年(辛亥,1191),时朱子62岁。”参见李氏著:《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论与“道心、人心”问题》,收入吴震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1)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收入《宋子别集丛刊》,第64-66页。
(2)比如,葛庵(李玄逸)就引述该书中的文字为退溪辩护。李明辉:《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论与“道心、人心”问题》,吴震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第252页。
(3)朱熹:《答郑子上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第2680页。
(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7-1489页。
(5)《朱子语类》卷六十二,第1486-1487页。
(1)钱穆:《朱子新学案》(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2)朱熹:《答郑子上十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第2682页。
(3)[韩]李滉:《答李宏仲问目》,《退溪先生文集》卷三十六,《韩国文集丛刊》第30辑,第310页。
(1)“虽然人之一心,理与气合,理无形迹而气涉形迹,理无作用而气有作用。故发之者必气,而所以发者是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又无所发。故大凡人心之发,无非气发理乘,而理气之不能互相发用、互有主张者,固天下之定理也。此其人心道心之发,俱是气发理乘,而本无分路出来之道矣。”韩元震:《人心道心说》,《南塘先生文集》卷三十。
(2)韩国学者裴宗镐也注意到了南塘的这个区分。具体参阅裴氏著:《韩国儒学史》,第186页。
(3)(7)(8)韩元震:《人心道心说》,《南塘先生文集》卷三十。
(4)这是钱穆的两个断语。钱穆:《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第391页。他还认为该区分“转增纠葛,是亦失之”。参见该书第394页。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673-3675页。
(6)相反,栗谷认为心是气,故而就不容易产生人心气发道心理发的结论。
(9)《人心道心说》文尾有“乙酉腊月”的字样。南塘生于西元1682年,卒于1751年。
(10)据该书序文中“辛酉季冬日后学韩元震谨书”而得出此一结论。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第1486页。南塘的引文和原文略有出入,但意思是一致的。
(2)(7)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宋子别集丛刊》,第66页,第68页。
(3)朱熹:《尚书·大禹谟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第3180页。
(4)[宋]蔡沈:《书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十四页。
(5)“故九峰则于《禹谟注》,改生字以发字,又去私字。私字本自有意思,谓之私则其指耳目口体而言者,又煞分明矣。今去私字,而直云发于形气。则其认作心上气,后人亦难为回互矣。”韩元震:《人心道心说》,《南塘先生文集》卷三十。
(6)(8)韩元震:《人心道心说》,《南塘先生文集》卷三十。
(1)韩元震:《黄勉斋性情说辨》,《南塘先生文集》卷二十七。
(2)[明]程敏政:《心经附注》卷一,收入《心经注解丛编》(一),第20-21页。
(3)谢晓东:《韩南塘论道心人心之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6期。
(4)(5)韩元震:《〈心经附注〉答疑》,《南塘先生文集·拾遗》卷六。
(6)李玄逸:《栗谷李氏论四端七情书辨》,《葛庵集》卷十八。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7.09.003
中图分类号:B312
引用信息:
[1]谢晓东.正本清源:韩南塘对人心道心问题的系谱学考察——以对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批评为中心[J].东岳论丛,2017,38(09):18-26.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7.09.003.
基金信息:
福建省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东亚朱子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研究”(编号:FJ2016A026); 教育部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东亚朱子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编号:2016JHQ017); 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东亚儒学视域中的人心道心问题研究”(编号:17BZX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