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5 10 v.36 78-83
鲁迅的“文脉”与《故事新编》的读法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5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鲁迅文章学研究”(项目号:15YJA751017)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0.011
10 651 8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鲁迅的"文脉"其实就是由现代性的"文学"而向前近代的"文"退变,从而"超克"现代性的一种写作走向:《狂人日记》之前的留日时期,鲁迅信奉着笛卡尔意义上的具有"主观内面之精神"的主体形而上学的虚无世界像,践行"纯文学"的观念。《狂人日记》之后,一直到《写在〈坟〉后面》这"之间",其基于主体形而上学之上的"纯文学"观念渐次崩毁,先前的虚无世界像逐渐退场,虚妄世界像得以建立。这个"之间"的时期,正是鲁迅经由从《呐喊》、"随感录"到《野草》《彷徨》再到《朝花夕拾》的写作时期,《写在〈坟〉后面》是为这一替换的终点。其后,鲁迅的"杂文时代"开启。鲁迅的杂文其实质是文章的写作,也就是"文"。《故事新编》也正是这样一种"文"的写作,它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写作,而是以"类小说"形式写成的"文"。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

2 引文均转引自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3 高远东:《〈故事新编〉的读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1以上四处引文皆出自高远东:《〈故事新编〉的读法》一文。

2高远东:《歌吟中的复仇哲学——〈铸剑〉与〈哈哈爱兮歌〉的相互关系解读》,《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7期。高远东:《论鲁迅与墨子的思想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2期。

3参见《东岳论丛》2014年第9期刘春勇《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一文。我认为鲁迅一生的文学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赖以划分这三个时期的两个节点分别是鲁迅一生中最具转折意味的两篇文字:《狂人日记》和《写在〈坟〉后面》。对于《狂人日记》之前的时期,我们经常名之“文学自觉”的时期,或者竹内好的“回心”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鲁迅主体形而上学建立的时期,属于“希望-绝望”哲学的范畴,有着青春之寂寞的喊叫以及汪卫东意义上的“文学主义”的东西存在。这个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鲁迅个人的“文学时代”。然而这一切坚固的东西在《狂人日记》诞生的那一刹那都烟消云散了。之后,鲁迅就进入到属于他个人的一个大的“之间”之中,一直持续到《写在〈坟〉后面》。“中间物”的提出,是对前面这样一个大的“之间”的一个告别辞,它开启了属于鲁迅个人的一个辉煌的未来时代:杂文时代。过去,我们对“杂文”这样的概念始终摸不着头脑,以为一定是鲁迅的全新创造,然而,鲁迅其实讲得很明白,杂文,其实古已有之,即古代的文章写作。文学及其时代实际上是现代性主体形而上学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在那个大的“之间”的时期,通过对自我生命的体验与触摸,鲁迅大概隐约明了所谓“文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及其局限,于是在“杂文时代”的一开始,他便有意识地扬弃他过去曾经为之迷狂的“文学”这个事物。扬弃“文学”,其实质就是扬弃主体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念与思维模式以及扬弃建基于此二者之上的所谓纯粹文学的创作,只有这样,作为“文章”写作的杂文(注意是写作,而不是创作)才可能真正出现。因此,鲁迅杂文的写作一定是主体彻底沉没的结果。

46刘春勇:《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竹内好、木山英雄以及汪卫东关于鲁迅分期的论述及其问题》,《东岳论丛》,2014年第9期。

5刘春勇:《鲁迅的世界像:虚妄》,《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第2期。

1转引自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载《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赵京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2《国粹学报祝辞》,1908年,《国粹学报》第4年第1号。转引自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223页。

3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说,“但由我们看去,自然本种的文辞,方为优美。可惜小学日衰,文辞也不成个样子,若是提倡小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力量,不由你不伟大的。”(语见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1906,《民报》第6号。转引自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211页)章太炎这种由文学的复古抵达文学革命的语文观念同尼采关于古希腊的语文观念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

4关于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之关联的话题,详见木山英雄的宏文——《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

5花田清辉语,他虽然是在用这句话讲述《故事新编》,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鲁迅后期的杂文。见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67 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8伊凡:《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文艺报》,1953年14号。

9陈方竞:《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载陈方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 页,第457页。

134陈方竞:《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载陈方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7页,第415页,第415页。

2678刘春勇:《虚妄与留白:鲁迅杂文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5较早论述鲁迅后期“有余裕”的创作方法的是刘柏青先生。参见其著作《鲁迅与日本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刘春勇:《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竹内好、木山英雄以及汪卫东关于鲁迅分期的论述及其问题》,《东岳论丛》,2014年第9期。

竹内好语,引自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1米兰·昆德拉:《小说及其生殖》,米兰·昆德拉:《相遇》,尉迟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7-50页。

2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3卷),第15-16页。

12木山英雄:《〈故事新编〉译后解说》。

3457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6木山英雄:《〈故事新编〉译后解说》,刘金才、刘生社译,《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11期,第24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0.011

中图分类号:I210

引用信息:

[1]刘春勇.鲁迅的“文脉”与《故事新编》的读法[J].东岳论丛,2015,36(10):78-83.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0.011.

基金信息:

2015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鲁迅文章学研究”(项目号:15YJA751017)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