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 1,046 | 9 | 
 阅读 | 
                     下载 | 
                     被引 | 
                
“禅”语境下自然物象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的“电影赋比兴”手法有很大区别,其联想与譬喻的成分大幅度地减少;中国电影中那些有违常理的“叙事变奏”往往与禅宗“反常合道”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这成为影像媒介建构禅意旨趣的重要手段。“静默”作为一种感性化的视觉体验,其所代表的恰是中国电影与“禅”在审美追求上的一致性。无论是中国电影对“无我之境”的自觉追求还是时空幻化所展现出的“圆融”观念,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以“禅”为内蕴的美学境界。
Abstract:①李泽厚:《华夏美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02页。
②金丹元:《禅意与化境》,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25-26页。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182页。
①③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第16页。
②皮朝纲:《静默的美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①胡金铨:《胡金铨谈电影》,《儒与禅之间——胡金铨谈〈空山灵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页。
②陈林侠:《传统与现代:当下中国电影的佛教禅宗》,《艺术广角》,2016年第3期。
③铃木大拙:《悟道禅》,转引自皮朝纲:《静默的美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
④刁亦男,李迅,游飞,陈宇,叶子:《白日焰火》,《当代电影》,2014年第5期。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页。
⑥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77页。
⑦在禅者看来,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即烦恼而菩提”,禅宗以为烦恼不可逃,换言之,烦恼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只是它并不真实。转引自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①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文艺研究》,1997年第4期。
②孙天晨:《荒寒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向度》,《电影新作》,2021年第6期。
③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④陈伯海:《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⑤钱钟书:《谈艺录》,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629页。
⑥⑦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第3页。
⑧饶宗颐:《饶宗颐集》,《人间词话平议》,陈伟曦编注,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⑨罗艺军:《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⑩丁亚平:《百年电影理论文选(第一卷)》,《略谈“空气”》,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第219页。
①丁亚平:《百年电影理论文选(第一卷)》,《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第328页。
②皮朝纲:《静默的美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③皮朝纲:《中国美学体系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④禅家常说的三种境界:第一境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转引自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⑤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⑥毕赣:《以无限接近写实的方式通往梦幻之地——访〈路边野餐〉导演毕赣》,《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⑦姚睿:《〈长江图〉:登回忆之舟,渡时间之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06.008
中图分类号:J905
引用信息:
[1]王海洲,吕培铭.论中国电影的“禅意”旨趣与美学境界[J].东岳论丛,2023,44(06):70-7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06.008.
基金信息: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ZD18)的阶段性成果
阅读
下载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