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6 v.45 22-29
从目连戏到《朝花夕拾》:《无常》、民间诙谐文化与鲁迅的思想转型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ZD281)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6.003
54 655 1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无常》在鲁迅作品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其间所反映出的鲁迅对“目连戏中鬼魂的偏爱”和对“民间迷信思想的同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民众观。本文通过对《无常》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在厘清作为目连戏小戏的《无常》在清代演剧中的真正面貌的基础上,分析其在民间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鲁迅对之“偏爱”的真正原因以及“无常”所代表的民间诙谐文化对鲁迅的独特意义;进而通过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对“民间迷信思想”和“民众”的认识变化,管窥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思想转型的成因与影响。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夏济安:《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万芷钧等合译,王宏志审订,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7页。

(1)鲁迅:《女吊》,《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8页。

(2)徐宏图:《浙江目连戏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徽省祁门县人民政府编:《目连戏研究文集》(内部印刷),1988年印,第191页。

(3)鲁迅:《无常》,《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280页。

(4)《阳腔目连戏(中本)》,江苏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印,1957年,第168-169页。

(5)肇明校订:《调腔目连戏咸丰庚申年抄本》,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7年版,第292-293页。

(6)石宏:《目连戏中的小戏》,《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⑤⑧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第25-26页,第74页。

(8)鲁迅:《无常》,《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9)⑥⑦肇明校订:《调腔目连戏咸丰庚申年抄本》,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7年版,第291-292页,第294-296页,第294-296页。

(10)张岱:《陶庵梦忆》,栾保群注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页。

(11)肇明校订:《调腔目连戏咸丰庚申年抄本》,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7年版,第139页。

(12)郑冠荣:《巴克汀的叙述、身体、庶民观》,《兴大人文学报》,总第35期,2005年6月。

(13)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4)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

(15)丁淑梅:《汤斌、田文镜示禁赛戏与清前期的赛会演剧》,《中华戏曲》,2007年第1期。

(16)⑦宾长初:《信仰·仪式·狂欢:广西西江流域迎神赛会习俗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7)汤斌:《汤潜庵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5页。

(18)鲁迅:《五猖会》,《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19)金明全:《东关五昌会》,见:《绍兴风俗志》第一册(影印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版。

(20)对于清代以汤斌为代表的“毁淫祠”和“饬禁目连戏”的情况,详见笔者另文《“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女吊〉的复仇精神与目连戏的反叛特质》,《四川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

(21)鲁迅:《我谈“堕民”》,《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22)俞婉君:《堕民与绍兴戏曲关系考》,《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

(23)谢一彪:《城市贱民——宋代以来江浙沪地区堕民起源述评》,《城市史研究》,2015年第1期。

(24)徐渭:《青藤书屋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0页。

(25)丁淑梅:《清代神鬼凶戏之禁毁》,《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6)丁淑梅:《汤斌、田文镜示禁赛戏与清前期的赛会演剧》,《中华戏曲》,2007年第1期。关于迎神赛会所体现出的狂欢精神的论述,亦可参见宾长初:《信仰·仪式·狂欢:广西西江流域迎神赛会习俗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张志全:《明清巴蜀地区迎神赛会的演进轨迹》,《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

(27)尚晓进:《启蒙与浪漫的张力:民族内部的更新——兼谈鲁迅国民性批判之主题》,《文学评论》,2023年第2期。

(28)李音:《作为民族之声的文学——鲁迅、赫尔德与〈朝花夕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12期。

(29)方维规:《“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0)邱焕星:《“中期鲁迅”研究刍议》,《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

(31)③彭明伟:《爱罗先珂与鲁迅1922年的思想转变——兼论〈端午节〉及其他作品》,《政大中文学报》,2007年第7期。

(32)⑥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第4页。

(33)滕翠钦:《人、人群、人民性——论巴赫金狂欢理论中有关“人”的理论意图》,《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34)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0页。

(35)对于巴赫金“все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阐释,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煦助理研究员,在此诚恳致谢。

(36)相关论述亦可参见彭明伟:《爱罗先珂与鲁迅1922年的思想转变——兼论〈端午节〉及其他作品》,《政大中文学报》,2007年第7期。

(37)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255页。

(38)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页。

(39)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40)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6.003

中图分类号:I210.974

引用信息:

[1]刘云.从目连戏到《朝花夕拾》:《无常》、民间诙谐文化与鲁迅的思想转型[J].东岳论丛,2024,45(06):22-29.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6.003.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ZD281)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