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123 | 1 |
![]() |
![]() |
![]() |
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所收作品皆为南宋律赋。通过用韵分析发现,这些南宋律赋较少存在“落韵”“重叠用韵”等“不考”类问题,却普遍存在以“初入韵用隔句对第二句无韵”为主的“抹”类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南宋时期的贡举令降低了“抹”类问题的严重性:北宋时期试卷一般犯三“抹”就等同于“不考”,会被“准格落”;南宋时期试卷即便犯五“抹”,也只是降为下等,尚不至于被直接黜落。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南宋律赋体式方面的新变就是初入韵用隔句对的地方增加了,而且其第二句普遍不押韵。这种新变使南宋律赋显得不够精严、整饬,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Abstract:①罗国威点校:《大全赋会》(永乐大典本),成都:巴蜀书社,2022年版。
②林思仪:《南宋科考律赋集〈大全赋会〉考述》,《新国学》,2023年第24卷。
③王彬:《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8日。
④王彬:《〈大全赋会〉的编者、收录情况及成书年代——兼谈理学对南宋律赋的影响问题》,《华夏文化论坛》,2023年第31辑。
(1)丁度等:《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9-310页。
(2)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3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0页。
(3)本文对南宋律赋的用韵分析主要依据《宋刻集韵》(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对部分北宋律赋的用韵分析主要依据《宋本广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版)。之所以有此不同,是因为部分北宋律赋写作于《集韵》成书之前,依据《广韵》更合理。
(4)罗国威点校:《大全赋会》(永乐大典本),成都:巴蜀书社,2022年版,第1页。巴蜀书社出版的《大全赋会》实际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永乐大典》所收《大全赋会》两卷内容的影印,后一部分才是罗氏对《大全赋会》的点校、整理,前后两部分均标有页码。罗氏对律赋的标点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本文所用《大全赋会》的引文依据的是影印部分,标点则是笔者在参考罗氏点校成果的基础上所加。下文所引《大全赋会》的文字皆是如此,不再繁琐出注。
(5)李鼎祚撰,王丰先点校:《周易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69页。
(6)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3140页。
(7)罗愿撰,石云孙校点:《尔雅翼》,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48页。
(8)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390页。
(9)王彬:《差异性与时代性:欧阳修律赋的用韵及其他》,《中国韵文学刊》,2024年第2期。
(10)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2册),第858-859页。
(11)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5册),第2867-2868页。
(12)⑤⑥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3册),第1534页,第1540页,第1541页。
(13)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4册),第1841页。
(14)丁度等:《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第309页。
(15)[日]水谷诚撰:《关于真福寺本〈礼部韵略〉》,张丽娟译,《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16)姚勉:《雪坡集》卷三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265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10.004
中图分类号:I207.22
引用信息:
[1]王彬.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用韵考论[J].东岳论丛,2024,45(10):27-3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10.004.
基金信息:
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用韵研究”(项目编号:24BWS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