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1 v.46 162-169
唐中后期中央与河中镇关系探析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0年度山西省高校哲社项目“玄宗朝中央政局与藩镇格局研究”(项目编号:2020W139); 202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六至九世纪河东军事地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1.018
37 218 0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自至德二载河中镇被创立以来,河中镇就以其重要的交通地位和经济地位为唐中央所重视。在唐中后期实力不足以控制河中的情况下,唐中央一方面将河中镇作为军事上的倚仗,另一方面又对河中随时保有猜忌之心,采取频繁调任节度使、设置河东、泽潞等制衡势力的方法来限制河中镇的实力。面对唐中央复杂的态度,河中镇一方面对唐中央则基本保持了恭顺的态度,承担起了自己拱卫长安的任务;另一方面,面对唐中央的猜忌,河中镇也有着自己的不满。随着一向恭顺的河中镇也逐渐脱离了唐中央的控制,唐覆亡的命运便已注定。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2)《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9页,第1390页。

(3)黄寿成:《唐肃宗时河东朔方兵变事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任艳艳:《建中末河东道政区调整与德宗藩镇政策》,《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

(5)刘永强:《政局变动中的河中镇规格升降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6)(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49页。

(1)(9)《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65页,第1366页。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62页。

(3)《隋书》卷29《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2页。

(4)《资治通鉴》卷262天复元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547页。

(5)《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第1469-1470页。

(6)(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中府》,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4页。

(7)《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中府》,第324页。

(8)(13)《旧唐书》卷118《元载传》,第3411页,第3411页。

(10)《旧唐书》卷123《第五琦传》,第3517页。

(11)(16)《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第1378页,第1377页。

(12)参见许红缨,万海峰:《浅析刘晏的盐法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4)《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第2118页。

(15)[日]佐伯富著:《中国盐政史研究》,夏宏钟译,《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李季平主编:《全唐文政治经济资料汇编·河东、河北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

(2)(6)《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第1379页,第1379页。

(3)《唐会要》卷88《盐铁使》,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11页。

(4)《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条,第7286页。

(5)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第10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48页。

(7)《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中府》,第328页。

(8)李青淼,韩茂莉:《从唐代盐利看唐代中后期各地之盐产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14《颜鲁公行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28页。

(10)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11)(宋)王应麟著,傅林祥点校:《通鉴地理通释》卷3《唐十道》,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8页。

(12)《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1页。

(1)《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4页。

(2)(4)(5)(6)《旧唐书》卷200下《黄巢传》,第5392页,第5394页,第5394页,第5395-5396页。

(3)(7)《旧唐书》卷182《王重荣传》,第4695-4696页,第4696页。

(8)黄寿成:《唐玄宗防微杜渐的又一项措施及其变化》,《唐史论丛》,2008年版,第147-156页。

(9)张冠凯:《玄宗边患与开元九节度的形成》,《东岳论丛》,2019年第9期。

(10)贾鸿源,王向辉:《唐前期边防中的跨界现象---以天宝元年唐与奚怒皆之战为中心的研究》,《唐都学刊》,2014年第4期。

(1)《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六载条,第6888页。

(2)(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48《兵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80页。

(3)参见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152页。

(4)参见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收入黄约瑟主编《港台学者隋唐史论文精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9-13页。

(5)(9)《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2页,第3463页。

(6)《资治通鉴》卷232贞元元年条,第7463页。

(7)《资治通鉴》卷224大历二年条,第7197页。

(8)《新唐书》卷143《王翃传》,第4692页。

(10)《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四年条,第7260页。

(11)《资治通鉴》卷238元和五年条,第7681页。

(1)参见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1-470页。杜亚---李晟、史宪诚、窦璟、王处存、崔胤10人为《唐方镇年表》所阙,据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研究》附录一《唐代藩镇总表》补齐。参见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1969年版,第672-683页。

(2)《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永泰元年条记载:“(李)抱真以山东有变,上党为兵冲,而荒乱之余,土瘠民困,无以赡军,乃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徭,锋弓矢,使农隙习射,岁暮都试,行其赏罚。比三年,得精兵二万,既不费廪给,府库充实,遂雄视山东。由是天下称泽潞步兵为诸道最。”这里的两万只指“精兵”,很可能不是泽潞镇的全部兵力。因此泽潞镇的兵力应该为两万以上。

(3)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第224页。

(4)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04-105页。

(5)《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8页。

(6)(7)(8)《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8页,第3458页,第3463页。

(1)《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4页。

(2)《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二年条,第7470页。

(3)《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三年条,第7482页。

(4)(8)《旧唐书》卷112《李国贞传》,第3340页,第3340页。

(5)《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276页。

(6)《资治通鉴》卷224大历元年条,第7193页。

(7)《资治通鉴》卷222宝应元年条,第7120页。

(9)《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第3310页。

(1)《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第1381页。

(2)《旧唐书》卷182《王重荣传》,第1381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1.018

中图分类号:D691;K242

引用信息:

[1]张冠凯.唐中后期中央与河中镇关系探析[J].东岳论丛,2025,46(01):162-169.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1.018.

基金信息:

2020年度山西省高校哲社项目“玄宗朝中央政局与藩镇格局研究”(项目编号:2020W139); 202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六至九世纪河东军事地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