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0 03 v.41 98-105
《新青年》“双簧信”的“经典化”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章太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研究”(19YJC751046)的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3.011
38 741 3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1918年钱玄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是一个意义不断被延伸、改写的文学史现象。它的"经典化"发轫于1949年之前,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成为高峰,而进入1980年代之后却处在"入史"与"出史"的微妙境遇。"双簧信"发生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百年中,它的"经典化"深受社会时代思潮与政治变革之影响,展示了中国新文学史观的形成、发展与嬗变。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杨联芬的《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0期)、王桂妹《重估五四反对派:从林纾的“反动文本”〈荆生〉〈妖梦〉谈起》(《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等文肯定了“双簧信”的历史影响力。

②程巍《“王敬轩”案始末》(《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25日)、宋声泉《被神话化的〈新青年〉“双簧戏”事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期)等文认为“双簧信”在“五四”时的影响力较小。

③胡适:《1918年2月20日致钱玄同》,《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④钱玄同:《1920年9月25日致周作人》,《钱玄同文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1)赵祖抃:《中国文学沿革一瞥》,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第124页。

(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3)钱玄同:《亡友刘半农先生》,《钱玄同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页。

(4)鲁迅:《趋时和复古》,《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页。

(5)鲁迅:《忆刘半农君》,《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页。

(6)陈康白:《刘半农先生》,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8-359页。

(7)朱湘:《“双簧信”的影响》,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1页。

(8)在《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3期的通信栏,以“文学革命之反响”为名,先是刊出了《王敬轩君来信》,然后在此信之后,附上了刘半农的回信。可刘半农的回信没有题目。所以后世在对“双簧信”进行描述时,不同的著作给予了不同的名字。张若英首次以《致新青年编者书》与《复王敬轩书》为名收录了“双簧信”。其后各有不同,本文就不再赘述。

(9)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刘运峰编:《1927年-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10)阿英:《中国新文学的起来和它的时代背景》,《文学》1935年7月1日第5卷第1号。

(11)林庚:潘建国整理,《新文学略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期。

(12)李一鸣:《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上海:世界书局,1943年版,第18页。

(13)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续)》,《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是周扬1939-1940年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授课的讲稿,未曾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作为“黑材料”存入周扬专案中,1982年重新被发现。《文学评论》编辑部在1986年对此稿进行了编辑,且对此稿的内容、文字未作改动。)

(14)吴文祺:《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0页。

(15)章太炎:《1910年10月3日致钱玄同》,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6)章太炎:《1910年10月20日致钱玄同》,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17)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18)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

(19)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北京:新建设杂志社,1951年版,第5页。

(20)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33页。

(21)⑤黄修已:《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第98页。

(22)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51页。

(23)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1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2页。

(24)此处使用的是胡适的历史观。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集》(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113页。

(25)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60页。

(26)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3-34页。

(27)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7页。

(28)中南地区七院本书协作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纲要》(内部教材),1978年版,第27页。

(29)山东八师专现代文学组合编:《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初稿),临沂师专中文系印,1978年版,第30页。

(30)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内部教材),1978年版,第79页。

(31)田仲济,孙昌熙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33页。

(32)周作人:《王敬轩》,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2页。

(33)周作人:《王敬轩的信》,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1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465页。

(34)周作人:《卯字号的名人三·知堂回想录(一二三)》,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第537页。

(35)周作人:《刘半农》,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36)任访秋:《钱玄同论》,沈永宝编:《钱玄同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37)刘北茂:《纪念长兄半农先生》,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60页。

(38)王嘉良,颜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39)李新宇:《〈新青年〉的初衷》,《齐鲁学刊》,2019年第3期。

(40)宋声泉:《被神话化的〈新青年〉‘双簧戏’事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期。

(41)钱理群,吴福辉,温如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42)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43)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9页。

(44)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45)马良春,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46)杨春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47)冯光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48)苏光文,胡国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49)朱德发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15页。

(50)高旭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51)凌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52)许道明:《中国新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53)刘增杰,关爱和主编:《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54)高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页。

(55)朱寿桐主编:《汉语新文学通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56)李明,程凯华,邹琦新:《中国新文学史》(修订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57)李复兴主编:《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58)余芳,谌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59)张光芒:《现代文学史》,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60)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81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3.011

中图分类号:I206

引用信息:

[1]王小惠.《新青年》“双簧信”的“经典化”[J].东岳论丛,2020,41(03):98-105.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03.011.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章太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研究”(19YJC751046)的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