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617 | 10 |
![]() |
![]() |
![]() |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初期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对于少数族裔政治及社会现状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学性,随着华裔文学发展的成熟与研究的深入,批评话语开始转向其文学性的诉求,与国外研究发展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作者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与族裔性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部分,缺乏"华裔性"的文学文本,不能够算作真正的华裔文学,而缺乏文学性的华裔文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只有族裔性与文学性结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我们的研究应从族裔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所蕴含的复杂内涵,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
Abstract:①参见雷祖威:《爱的痛苦》,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张子清:“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族裔性的强化与软化——雷祖威访谈录”,第209页。
[1]范守义:《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观》,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应雁:《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作品》,《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3]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瑶惠:《林玉玲访谈录》,周薇译,《中外文学》(台湾)2001,(29:11).
[5][6][7]ZhouXiaojing and Samina Najmi.ed.Form and Transformation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C].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712.06
引用信息:
[1]项丽丽,刘增美.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透视与思考[J].东岳论丛,2009,30(11):79-82.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