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2 12 v.33 83-94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关于黄道婆的集体记忆研究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黄道婆研究”资助,项目编号HNSK07-32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12.036
35 1,582 19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借助历史叙事、民间传说、纪念仪式、媒体宣传等方式,黄道婆这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得以建构并延续。深入分析各类承载黄道婆集体记忆的文本可见,自元代以降,黄道婆的社会身份呈现显著的历史时段特征,其身份的集体记忆建构受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同时,记忆又以层累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即上一时期的集体记忆往往参与到下一时段的社会建构。黄道婆的人物经历、生活际遇在史载中的不确定为其身份记忆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2]如陈光良:《黄道婆与黎族棉纺织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周振东:《黄道婆籍贯考辩》,《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梁敏:《黄道婆究竟向谁学艺》,《民族研究》,1990年;黎兴汤:《黄道婆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

[3]如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2007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黄道婆国际研讨会出版的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学者对黄道婆信仰、仪式的研究论文。

[4]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王逢:《梧溪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5页。

[7]保罗·康纳顿(Connerton,P):《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郑广怀:《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自哈布瓦赫以来》,社会学视野网http://www.sociologyol.org/.2007年4月。

[9]Barry Schwartz.Social Change and Collective Memory: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6,No.2(Apr,1991),221-236.

[10]刘亚秋:《“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黄玉琴:《“青春无悔的老三届”: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肖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孙秀林:《上山下乡:知青集体记忆的内容与特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选自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陈春声:《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王大立,王雅芳:《地方文化与集体记忆的探讨——以犁头店麻芛文化为例》,《文化研究月报》,2004年第41期。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王逢:《梧溪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第105页。

毛祥麟:《墨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140页,第139-140页,第139-140页。

包世臣:《上海县新建黄道婆专祠碑记》,《安吴四种》(卷二十九),《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46页。

毕旭玲:《论中国纺织女神的祭祀礼俗及其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吴贵芳:《上海风物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70页。

张海英:《明清江南地区与其它区域的经济交流及影响》,《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清道光十九年刊本),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

范镰:《云间据目钞.卷5》,《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顾清:《(明正德)松江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尹会一:《敬陈农桑四务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六)。

杨嘉佑:《明清江南棉布业与农家纺织生活》,张渊:《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万历《嘉定县志》(卷六)。

康熙《嘉定县志》(卷四)。

姚金祥:《从黄道婆庵说到奉贤的棉植、棉纺织业》,张渊:《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赵明远:《南通海门地区的植棉与土布业的兴衰》,张渊:《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韩森(Hansen):《变迁之神——南宋时期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罗泌:《路史》(后记卷五),北京:民国中华书局。

嘉兴市民间集成办公室编:《浙江省民间文学故事集成·嘉兴市故事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田兆元,毕旭玲:《从“先蚕”到“先棉”》,《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许珏:《鲁班传说的产生和发展》,《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黎兴汤:《黄道婆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262页。

林秀:《纺织女工黄道婆——上海风土散记》,《新闻日报》,1954年12月1日。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学术月刊》,1958年第8期。

樊树志:《纺织家——黄道婆》,《人民日报》(历史人物版),1961年6月25日。

这类文章如:张履安:《童养媳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文汇报》,1958年6月10日;延培:《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旅行家》,1958年第3期;拱枢:《黄道婆和丁娘》,《文汇报》,1959年4月12日;张家驹:《黄道婆和上海棉纺织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纺织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

施联朱,容观琼:《历史上黎汉民族团结友谊的光辉篇章——记我国著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的事迹》,《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年第4期。

陈光良:《黄道婆与黎族棉纺织业》,《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祝华清:《中华民间故事大系》(第七卷黎族民间故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容观琼:《关于黄道婆生平业绩问题的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

刘健芬:《东方纺织女神黄道婆与中国女性文化》,陈澄泉,宋浩杰:《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第189页。

宋浩杰:《黄道婆及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陈澄泉,宋浩杰:《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仲富兰:《黄道婆与淞沪棉花传播考略》,陈澄泉,宋浩杰:《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吴申元:《黄道婆:古代上海技术创新的先驱》,陈澄泉,宋浩杰:《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第205页。

姜铭:《黄道婆研究》,张渊,王孝俭:《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高汉玉:《黄道婆研究》,张渊,王孝俭:《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第34页。

库恩(Dieter Kuhn):《黄道婆若干问题质疑》,胡萍译,胡道静校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

王祯·农书(校勘本)。

戴表元:《王伯善农书序.剡源集卷七》,郝时远:《元<王祯农书>成书年代考》,《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郝时远:《元<王祯农书>成书年代考》,《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彭世奖:《也谈<王祯农书>的成书年代——兼与郝时远同志商榷》,1986年第2期。

缪启愉:《王祯的为人、政绩和<王祯农书>》,《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邵雍:《关于黄道婆的几个问题》,陈澄泉,宋浩杰:《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赵文榜:《黄道婆对手工棉纺织生产的贡献》,张渊,王孝俭:《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黄树林:《略论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术的价值意蕴》,陈澄泉,宋浩杰:《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樊树志:《乌泥泾镇与“棉花革命”》,张渊,王孝俭主编:《黄道婆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黎兴汤:《黄道婆“少沦落崖州”居处新证》,《黄道婆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12.036

中图分类号:C912

引用信息:

[1]沈关宝,杨丽.社会记忆及其建构——关于黄道婆的集体记忆研究[J].东岳论丛,2012,33(12):83-9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12.036.

基金信息: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黄道婆研究”资助,项目编号HNSK07-32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