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9 09 v.40 90-100
玄宗边患与开元九节度的形成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9.010
10 341 2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终玄宗一朝,边患始终不断,这也是玄宗朝对外战争频繁的重要原因。西部的吐蕃、中部的突厥、西部的突骑施和东部的两蕃都给唐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就吐蕃而言,长期在西境给唐造成巨大的威胁;就突厥而言,以控弦数十万的实力立于北方;就突骑施而言,在唐与吐蕃之间游离不定,甚至一步步倒向吐蕃;就两蕃而言,对唐边防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外部威胁或促成了节度使的设立,如陇右、朔方等节度使;或影响了节度使的废置,如碛西节度使。在开元末期,九节度镇边的局面最终确立,这与玄宗朝边患的外部压力密切相关。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5页。

(2)天宝元年幽州节度使改名范阳节度使。

(3)“唐开、天之际的边境十节度,重要者为河西、陇右、安西四镇、北庭、朔方、河东、范阳”。王永兴:《论唐代前期河西节度》,收入其著作《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4)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初安西四镇的弃置》,《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720-755年)》,《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第4期。

(6)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突厥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北庭历史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噶尔家族专国与吐蕃的北部领土扩张---兼论唐、蕃间的河源、西域争夺》,《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唐碛西节度使的置废---兼论唐开元时期对突骑施、大食政策的变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噶尔家族与附蕃西突厥诸政权---兼论唐与吐蕃间的西域角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

(7)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与西北诸族的关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有代表性的有宋卿:《唐代平卢节度使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2期;《试述唐前期平卢节度使的职官兼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李文才:《论唐代河西、陇右、朔方三节度使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卢绍华:《唐代前期陇右节度使研究---基于制度视角》,兰州大学2015年硕士毕业论文;李宗俊:《唐代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子凡:《唐代伊西节度使考辨》,《昌吉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张冠凯,胡阿祥:《安禄山叛乱原因补说---从河东和朔方的争夺说起》,《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等。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收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7页。

(3)(4)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第278-279页,第297页。

(5)王永兴:《论唐代前期河西节度》,收入其著作《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第4页。

(6)[日]山口瑞凤:《吐蕃王朝成立史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版,第688页。

(7)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8)关于陇右节度使的成立时间,史料中记载不同,差异颇大。《通典·职官十四》记载为景云二年,《唐会要·节度使》记载为开元元年,《资治通鉴》卷211记载为开元二年,《新唐书·方镇表四》记载为开元五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为开元二十一年,莫衷一是。但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陇右节度使的设置时间基本确定为开元二年十二月。参见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李宗俊:《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原表此栏内容为“年代月份(西元)”,根据表述习惯改为“时间”,且玄宗亲政应从开元元年算起,故先天时期情况并未收入。

(2)原表此栏内容为“唐蕃和战情况”,根据内容改为“唐蕃战争情况”。

(1)(2)(3)《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5172-5173页,第5174页,第5175页。

(4)《资治通鉴》卷212,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764页,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条。

(5)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通典》卷198《边防十四·北狄五·突厥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441页。

(6)(7)(8)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第115页,第148页。

(1)《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5177-5178页。

(2)《资治通鉴》卷214,第6844页,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条。

(3)《旧唐书》卷103《王忠嗣传》,第3198页。

(4)《新唐书》卷215下《突厥传下》,第6055页。

(5)王溥:《唐会要》卷78《节度使》,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25页。按《唐会要》记载为开元元年,应为开元九年之误。参见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第104页。

(6)《旧唐书》卷139《陆贽传》,第3812页。

(7)《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89页。

(8)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9)《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下》,第5190页。

(1)《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第3047-3048页。

(2)(3)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第101页,第103-104页。

(4)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5)王小甫:《唐与突厥的战争》,第127页。

(6)张兴胜:《唐朝与突骑施攻战原因探微》,《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

(1)《资治通鉴》卷211,第6728页,唐玄宗开元五年条。

(2)《资治通鉴》卷213,第6779页,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条。

(3)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10《敕陇右节度(使)阴承本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97页。

(4)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10《敕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王斛斯等书(一)》,第607页。

(5)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11《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第636页。

(6)陈建森:《张九龄〈曲江集〉敕书的文史价值---开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突骑施苏禄侵犯四镇个案探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敕河西节度牛仙客书》,收入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第65页下栏。

(8)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172页。

(9)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14《贺贼苏禄遁走状》,第763页。

(10)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11)《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下》,第5192页。

(1)白寿彝:《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收入其著作《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2)吴廷燮:《唐方镇年表》考证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5页。

(3)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收入其著作《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4)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5页。

(5)李松涛:《论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之叛》,收入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6)《资治通鉴》卷199,第6286页,唐高宗永徽五年条。

(7)关于“可突于”的姓名,史料记载不一,但根据契丹语意与出土材料,应做“可突于”。参见蔡美彪:《契丹的部落组织和国家的产生》,《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曾成:《唐代契丹的权力结构与可突于之叛》,《理论月刊》,2015年第11期。

(1)《资治通鉴》卷212,第6741页,唐玄宗开元八年条。

(2)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唐前期边疆整体局势的紧张与东北一隅的相对安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第50页。

(3)此表主要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册府元龟》等材料绘制而成。

(4)曾成:《唐代契丹的权力结构与可突于之叛》,《理论月刊》,2015年第11期。

(5)任爱君:《唐代契丹羁縻制度与“幽州契丹”的形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6)(7)《资治通鉴》卷213,第6789页,第6790页,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条。

(1)《资治通鉴》卷213,第6797页,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条。另近年来有研究认为李祎的这次战功为子虚乌有之事,或者及乌承玼曾经杀降。参见任丽颖,孟凡云:《契丹可突于与唐四次大战考论》,《北方文物》,2012年第1期。

(2)《旧唐书》卷103《郭英杰传》,第3190页。

(3)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第165-166页。

(4)李荣辉:《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及东部诸族关系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5)《资治通鉴》卷214,第6809页,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条。

(6)《贺破突厥状》,收入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89,第2931页上栏。

(7)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48《唐书八·方镇表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862页。

(8)《新唐书》卷66《方镇表三》,第1833页。

(1)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8《敕幽州节度(副大使)张守珪书》,第543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9.010

中图分类号:K242.2

引用信息:

[1]张冠凯.玄宗边患与开元九节度的形成[J].东岳论丛,2019,40(09):90-10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9.010.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