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8 07 v.39 104-113
色彩·速度·神性——论海子诗歌中爱欲与死亡的审美意象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8.07.013
22 1,573 4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海子诗歌中频繁出现关于死亡的意象,且多和爱欲作为对照,两者又常融合在同一生命体中;在色彩运用上海子借红色与绿色来呈现这两种意象。同时,海子诗歌以充满冲突的速度节奏与对神性消失产生的绝望,又加重了爱欲与死亡审美意象的激烈性与刺激性。爱欲与死亡的审美意象背后折射出海子精神世界的强烈冲突,通过着重观照海子诗歌中的这一生命张力,可把海子纳入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苦斗的整体群像之中。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4页。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从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41页。

(1)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7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3)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闵正道主编:《中国诗选》,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4)姜涛:《冲击诗歌的“极限”---海子与80年代诗歌》,温儒敏,姜涛编:《北大文学讲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2页。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滕守尧、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8页。

(3)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1页。

(4)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9页。以下引用的海子诗歌皆出自此书。

(1)海子:《日记·1986年11月18日》,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9页。

(2)西川:《怀念》,谭五昌编:《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纪念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1)海子:《日记·1987年11月4日》,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2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3)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8页。

(4)西川:《首版序言》,燎原:《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5)骆一禾:《海子生涯》,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西川:《首版序言》,燎原:《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2)西川:《怀念》,谭五昌编:《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纪念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3)海子:《日记·1986年11月18日》,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第1029页。

(4)陈超:《大地哀歌和精神重力---海子论》,《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1期。

(5)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0页。

(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8):图腾与禁忌》,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93页。

(2)西川:《死亡后记》,《诗探索》,1994年第3期。

(3)余虹:《神·语·诗》,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4)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页。

(5)张清华:《“在幻象和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海子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6)燎原:《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7)海子:《寂静(〈但是水、水〉原代后记)》,西川编:《海子诗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第1026页。

(8)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1)张清华:《存在的巅峰或深渊:当代诗歌的精神跃升与再度困境》,《诗探索》,1997年第2期。

(2)邵宁宁:《大地、死亡、再生和祖国---海子诗歌与中国精神传统(三)》,《文艺争鸣》,2016年第6期。

(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2)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7年第00期。

(3)谢冕:《不死的海子》,《谢冕论诗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1)谢有顺:《小说和诗歌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福建日报》,2017年8月29日。

(2)陈晓明:《先锋派之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及其危机》,《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3)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7年第00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8.07.013

中图分类号:I207.25

引用信息:

[1]高爽.色彩·速度·神性——论海子诗歌中爱欲与死亡的审美意象[J].东岳论丛,2018,39(07):104-113.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8.07.013.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