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9 06 v.30 62-67
新什么历史,而且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流变论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31 950 17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从80年代中期直到当下,新历史主义小说从诞生、命名,到发展壮大并形成成熟的"历史诗学"、"文化诗学",在2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经典性的文本,成为新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与命名"阶段(1986-1992),第二阶段是"成熟与完善"阶段(1993-2000),第三阶段是"深化与转型"阶段(2001-)。新历史主义小说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思想形态与艺术价值取向,规范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及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赵一凡:《什么是新历史主义》,《美国文化批评集》,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38页。

②[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③学术期刊网收录的关于以“新历史小说”或“新历史主义小说”为“关键词”的论文,仅1995年至2007年,约1353篇;以之为篇名的则有约272篇。

④参见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192页。

⑤刘中顼:《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严重迷误》,《文艺报》2001年10月20日第2版。

⑥赵林:《从创作主体看“先锋小说”的终结》,《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⑦转引自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⑧11王彪选评:《新历史小说选.导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⑨陈思和:《关于“新历史小说”》,《文汇报》1992年9月2日。

⑩雍文华:《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文艺报》1993年2月20日。

12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辨》,《社会科学》1999年第11期。

13新历史主义理论进入中国的过程,请参考赵稀方:《历史叙述与当代文学》,《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

14苏童:《寻找灯绳》,《苏童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5刘中顼:《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严重迷误》,《文艺报》2001年10月20日。

16李冯:《创作谈》,《花城》1994年第5期,第109页。

17[英]阿瑟.波拉特:《论讽刺》,谢谦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页。

18张光芒:《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次转型”》,《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19刘思谦:《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诗学”———以〈花腔〉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20李钧:《叙事狂欢与价值迷失———论莫言〈四十一炮〉》,《海南师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1傅书华:《近期新历史小说研究述评》,《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5期,第15-16页。

22[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23陈思和:《碎片中的世界和碎片中的历史———90年代小说创作散论》,李复威编:《世纪之交的文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154页。

24傅斯年:《心气薄弱之中国人》,《新潮》1919年第1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42

引用信息:

[1]李钧.新什么历史,而且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流变论[J].东岳论丛,2009,30(06):62-67.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