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9 12 v.40 26-31+191
缺位者带来的意义反转——《孔乙己》的语言和态度中的现代性反讽分析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教材与数据库建设研究”(18JZD018);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国家影响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12.004
31 941 2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孔乙己》文本在表面的语言和态度里,展示了在公共领域里孔乙己基于虚假信息、虚伪态度对应酒客及掌柜的基于真实信息、常理批评的以失败告终的交流过程。但文本深层潜隐的小伙计态度的变化、酒客和掌柜内在性的缺位、孔乙己内在性的丰满等信息却行使着带领读者质疑常理的功能。这种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对位构成了一种深具现代性的反讽功能。在这种反讽里,隐含作者对假想读者的期待在语境方面所施加的压力非常小,期待着更深层的对文化常规的反思,它是以对读者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的,因而使文本更具启蒙意义。

Abstract:

In the superficial language and attitude of Kong Yiji shows Kong Yiji's failed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the public sphere with the drinkers and the shopkeeper,in which the former spoke on false information and false attitude while the latter spoke on real information and common sense criticism.However,the underlying information of the text,such as the change of the attitude of the little guys,the absence of the immanence of the drinkers and shopkeepers,and the richness of Kong Yiji's innateness,plays the role of encouraging the readers to question the common sense. The antithesis of surface meaning and deep meaning constitutes a kind of irony function with modernity.In this kind of irony,the implied author exerts little pressure on the context of the expectation of the fictitious reader,expecting a deeper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convention based on the respect and trust of the reader,thus making the text more enlightening.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钱理群:《〈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语文学习》,1994年第2期。

②赵光亚:《时间形式与文本内涵:〈孔乙己〉别解》,《名作欣赏》,2007年第2期。

③刘家庆:《〈孔乙己〉叙述艺术的现代性特征》,《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④杨建国:《标出性、反讽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1)本文所有《孔乙己》文本内的引文均引自鲁迅:《孔乙己》,《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438页,不一一标注。

(2)贺明华:《公共领域中的艰难对话——重读鲁迅小说〈孔乙己〉》,《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赵光亚在其论文《时间形式与文本内涵——〈孔乙己〉别解》(发表于《名作欣赏》,2007年第2期)中认为的成年小伙计对孔乙己充满同情。李铁秀在其论文《叙事:〈孔乙己〉——兼与部分研究者对话》(发表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中认为,成年小伙计与幼年小伙计不同,成年小伙计对孔乙己隐含同情。

(4)杨静涛在其论文《论〈孔乙己〉的空间形式及其现代性意义》(发表于《小说评论》,2008年第1期)中认为,成年小伙计与幼年小伙计的态度非常一致,仿佛时间停止一样。

(5)参见于小植,雷亚平:《启蒙旗帜下的反启蒙行动——〈狂人日记〉叙述形式中显现的意图谬误》,《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8期。

(6)曹道根,马玉君:《反讽意义的心理空间表征》,《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该文在第189页中论述道:“反讽人与观察者也与人类的其他成员一起置身于受嘲弄者的行列中,传统反讽固有的喜剧因素也染上了一丝无助、绝望、孤独的苦笑。反讽也就成了一种世界观意义的思维原则。”

(7)杨建国:《标出性、反讽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该文在第66页中论述道:“现代主义之前的文学中,反讽常常以语言的‘异常’凸显出常规与共识,从而产生一种更正,纠偏的‘教育’效果;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讽与这种教育效果无缘,它的目标恰恰是以无偏向、无好恶的语言呈现共识的分裂与常规的‘反常’。”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12.004

中图分类号:I210.976

引用信息:

[1]雷亚平,于小植.缺位者带来的意义反转——《孔乙己》的语言和态度中的现代性反讽分析[J].东岳论丛,2019,40(12):26-31+19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12.004.

基金信息: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教材与数据库建设研究”(18JZD018);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国家影响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