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 348 | 1 | 
 阅读 | 
                     下载 | 
                     被引 |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围绕着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出版,陈寅恪、金岳霖和张荫麟从各自学术立场出发对该书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评价。大致而言,陈寅恪主要取学术史或者说学术思想史角度审视冯著,金岳霖更多以哲学本体论和哲学史视角给予观照,张荫麟则二者兼而有之,同时更注意从思想史角度对冯著具体内容给予批评和质疑。他们三人在对冯著给予肯定性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异议,其中陈寅恪较为明确地认为不能简单借用西方哲学发展理念和框架来建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史,背后的学术考量是对彼时中国学术发展状况的不满。相对而言,陈寅恪较之金岳霖更注意对本土思想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而金岳霖在对冯著和胡适著作进行比较之后提出了“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这一著名的“金岳霖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他对冯著借用西方哲学理念的研究模式不甚满意。冯友兰随之以自己的方式对三人的意见给予回应,由此他们四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学术“四重唱”,其所讨论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bstract:①该两篇审查报告后被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本文引用陈氏论述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该两篇审查报告。
②笔者撰有《陈寅恪为何“苛评”中国学术》一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20年5月20日,对此有较详细阐述。
(1)对此可参看笔者的《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原载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以及《从挚友到对手——对胡适与梅光迪“文学革命”争论的再评价》,原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对此问题有较详细阐述。
(2)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3页。
(3)钱穆:《读智圆〈闲居编〉》,《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五册),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30页。
(4)陈寅恪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的一系列研究佛教经典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变影响的论文,在其结尾处往往有“以供治小说考证者采览焉”“以告世之研究小说源流者”之类的说法,其实就是在善意提醒彼时在做中国小说研究的胡适、鲁迅等人。
(5)金岳霖的《审查报告》写于1930年6月26日,原载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本文所引金岳霖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该文。
(6)申正:《读金岳霖先生关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7)对此可参看陈卫平的《“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该文系作者为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所提交论文。此外陈卫平的《“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原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也论述了这一问题。
(8)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8页。
(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0页。
(10)陈寅恪:《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7页。
(11)张荫麟的这两篇书评分别发表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31年5月25日及《清华学报》1935年第十卷第三期。本文引用张荫麟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这两篇书评。
(12)张荫麟较之冯、金年轻十岁,较之陈寅恪年轻十五岁。
(13)冯友兰:《怀念陈寅恪先生》,收入《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28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8.008
中图分类号:B2
引用信息:
[1]刘克敌.一部哲学史引出的学术“四重唱”——以围绕冯友兰著作的几篇“审查报告”和书评为核心[J].东岳论丛,2022,43(08):62-69.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8.008.
基金信息:
阅读
下载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