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6 06 v.37 67-74
“强制阐释”的突破之途——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策略探究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13YJA751011)的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6.010
7 317 3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强制阐释"是在"理论时期"被建构并流传下来的一种"去审美化"的阅读模式,其弊端是将文学阅读的关注点引向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而忽视文学本身的重要性。为了重构文学审美阅读的主导地位,首先必须解构反本质主义的"建构论文学观",而坚守"文学是审美的人学"这一基本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将始于"审美判断"关注"文学的质量"和重提"审美溶解"作为重建理论之后审美阅读的三大策略,由此克服强制阐释所造成的始于"认识判断"、忽视文学价值的差异、不能以审美为本位等几大缺陷,最终有效地突破强制阐释的困局。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2)[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第412页。

(3)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1)(6)[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第4页。

(2)Valentine Cunningham,Reading After Theory.Blackwell,2002,pp.123-124.

(3)[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页。

(4)Antony Easthope,Literary into Cultural Studies.Routledge,1991,p.127.

(5)Michal P.Clark(ed.),Revenge of the Aestheti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p.5.

(7)[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8)李欧梵:《世纪末的反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1)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2)(3)[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第207页。

(4)Antony Easthope,Literary into Cultural Studies.Routledge,1991,p.9.

(5)(6)[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周计武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第4页。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5页。

(2)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3)钱谷融:《钱谷融论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4)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1)(9)[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第160页。

(2)童庆炳:《文学审美论的自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3)(清)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565页。

(4)[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5)Valentine Cunningham,Reading After Theory.Blackwell,2002,p.147.

(6)[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7)[苏]高尔基:《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83页。

(8)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10)Peter Widdowson,Literature.Routledge,1999,p.92.

(11)[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刘象愚:《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2)[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3)[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周计武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4)Willie van Peer(ed.),The Quality of Literature.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pp.17-29.

(5)[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译者序言第5页。

(1)[英]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4页。

(2)柯庆明:《文学美综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英]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4)Jane Elliott and Derek Attridge(eds.),Theory After‘Theory’.Routledge,2011,p.249.

(5)John J.Joughin and Simon Malpas(eds.),The New Aestheticis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3,p.3.

(1)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2)柯庆明:《文学美综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6.010

中图分类号:I01

引用信息:

[1]范永康.“强制阐释”的突破之途——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策略探究[J].东岳论丛,2016,37(06):67-7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6.010.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13YJA751011)的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