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5 11 v.36 109-114
女性、牺牲与现代中国的烈士文章——从秋瑾到丁玲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1.017
27 924 15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颂扬牺牲是危机时代女性解放议程中必然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作为传统中国"列女传"的一脉,女性牺牲者进入男性荣誉的烈士谱系并非名正言顺。看似悖谬的是,现代第一女烈士秋瑾在革命告成之前因为是"女性"被排除在外,革命胜利之后又因为是"女性"而备受优待。女性进入烈士谱系是一个神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去性别化的过程。在文学史的意义上,丁玲的"准烈士"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文学节妇烈女的叙事模式,而且打破了烈士文章过度颂扬的刻板程式。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初我:《女子世界颂词》,《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

2 在李木兰(Louise Edwards)看来,在战乱年代参与中国政治的女性人物只是变成了“危机女性”,“这种‘危机女性’产生了女战士,但最终并未对男性权力和特权提出挑战。”参见李木兰:《战争对现代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危机女性”的问题》,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222页。

1唐欣玉:《被建构的西方女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2转引自吕芳上:《“好女要当兵”: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创设(1927)》,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八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页。

3王时泽:《回忆秋瑾》,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4许纪霖:《虚无时代的“任性牺牲”》,《读书》,2015年第4期。

5郭长海,郭君兮辑校:《秋瑾诗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5、61-62页。

6胡缨:《性别与现代殉身史:作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游鉴明、胡缨、季家珍主编:《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页。

7丁玲:《死之歌》,《丁玲全集》(第6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1郭长海,郭君兮辑校:《秋瑾诗文集》,第80页。

2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龙瑜宬、彭珊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3徐锡麟:《致秋瑾书》,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第15页。

4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页。

5章炳麟:《秋瑾集序》,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第285页。

6参见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7南史氏:《徐锡麟传》,《民报》,1907年第18号。

12胡缨:《九葬秋瑾》,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页,第258-259页。

3[美]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艾晓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2页。

4陶在东:《秋瑾遗闻》,《解读秋瑾》(上册),第66页。

5王去病,陈德和主编:《秋瑾年表(细编)》,转引自胡缨:《九葬秋瑾》,《中国妇女史读本》,第264页。

6赵而昌:《记鉴湖女侠秋瑾》,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第57页。

7景墨:《吊秋女士》,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第398页。

8潘柽章:《松陵文献》,引自衣若兰:《史学与性别:〈明史·列女传〉与明代女性史之建构》,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页。

9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第391-400页。

1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 and NewY ork:Verso,1983/2003,p.205.

2胡缨:《性别与现代殉身史:作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第132页。

3参见夏晓虹:《秋瑾文学形象的时代风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4期。

4魏绍昌:《秋瑾的艺术形象永垂不朽:从传奇、文明戏到话剧和电影》,郭延礼编著:《解读秋瑾》(上册),第325、328页。

5季家珍:《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杨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1参见吕芳上:《“好女要当兵”: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创设(1927)》,《中国妇女史论集八集》,第315-316页。

2符杰祥:《女性、牺牲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烈士情结》,未刊稿。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1.017

中图分类号:I206

引用信息:

[1]符杰祥.女性、牺牲与现代中国的烈士文章——从秋瑾到丁玲[J].东岳论丛,2015,36(11):109-11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1.017.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