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6 v.45 63-72
关系与互动何以可能: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的生态学诠释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黄河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批准号:23CXWJ05); 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HZKY20220465)的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6.008
84 658 3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命题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人类的交往与互动。霍尔、古迪昆斯特等西方学者结合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视角对其进行诠释。然而,现有研究视角容易导致文化偏向或传播偏向的关系悖论以及对他者的忽视。为此,从生态学视角对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进行再审视。从共同具有生物学基础来看,将生态学运用到跨文化传播中具备充分的研究基础。同时,生态学“有机体-环境”的研究范式及互动、关系等生态学概念与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存在底层逻辑的内在对应性。此外,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问题均可以在生态学视角下得到有效的诠释与理解。生态学不仅为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人类的交往与互动提供恰当的诠释路径,还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及跨文化传播障碍提供科学的思考视角。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谢作明:《环境生态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2)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3)林育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Braun-Blanquet,J.,Plant Sociology:The Study of Plant Communities,trans.by G.D.Fuller,H.S.Conard,rev.and eds.,New York:MaGraw-Hill,1932,p.20.

(5)Andrewartha,H.G.and Brich,L.C.,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Animal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4,p.56.Krebs,C.J.,“A Review of the Chitty Hypothesis of Population Regulation”,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vol.56,1978,pp.2463-2480.

(6)Odum,E.P.,Fundamentals of Ecology.Philadelphia:W.B.Saunders,1953,p.75.

(7)Odum,E.P.,Ecology: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Sunderland,Mass.:Sinauer,1997,p.52.

(8)Odum,E.P.,“The Emergency of Ecology as a New Integrative Discipline”,Science,vol.195,no.4284,1977,pp.1289-1293.

(9)[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廖文艳译,陈德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0)[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侯勇译,罗进德校,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5页。

(11)Gudykunst William,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ousand Oaks,CA:Sage,2003,p.1.

(12)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1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1页。

(14)[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页。

(15)Tylor Edward,Primitive Culture.1871 Reprint.New York:Harter & Row,1958,p.1.

(16)Boas Franz,“The Aims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Science,vol.76,1932,pp.605-613.

(17)Alfred Kroeber,Anthropology:Race,Language,Culture,Psychology,Prehistory.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48,p.254.

(18)Stocking,George,“Introduction: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Boasian Anthropology”,in George Stocking eds.,The Shap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y 1883-1911:A Franz Boas Reader,New York:Basic.1974,pp.1-20.

(19)[法]阿兰·李比雄:《多元文化世界的相互认知》,王恬译,乐黛云、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20)[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王玮、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21)Manuel C.Molles Jr.,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83页。

(2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交际概论》,《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田刚、王之延、徐扬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3)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4)[美]Eugene P.Odum and Gary W.Barrett:《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王伟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25)[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6-238页。

(26)[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8页。

(28)[德]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文化差异》,杨俊杰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29)Gause,G.F.,“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Volterra’s Periodic Oscillations in the Numbers of Anima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vol.12,no.1,1935,pp.44-48.

(30)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32)桂翔:《文化交往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33)Holmes Rolston,III,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emple University Press,Philadelphia,1988,p.190.

(34)[美]C·伯恩,M·伯恩:《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35)Prince Petr Kropotkin,Mutual Aid:A factor of Evolution.Harmondsworth,U.K.:Penguin Books Limited,1939,p.35.

(36)Margulis Lynn and Sagan Dorion,Acquiring Genomes:A Theory of the Origins of Spec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2,p.56.

(37)Holmes Rolston,III,Environmental Ethics: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Batural Worl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emple University Press,Philadelphia,1988,p.340.

(38)[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王玮、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39)Adler,J.Nancy,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d ed.,Boston,MA:PWS-KENT,1991,p.74.

(40)[英]Michael Began,Colin R.Townsend,John L.Harper:《生态学——从个体到生态系统》,李博、张大勇、王德华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86页。

(41)[美]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凌晨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

(4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许广明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43)Brislin,R.,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r.Fort Worth,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93,p.185.

(44)Donald H.Regan,“Duties of Preservation”,Bryan G.Norton eds.,The Preservation of Specie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p.195-220.

(45)[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张怡、孙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46)[法]阿兰·李比雄:《多元文化世界的相互认知》,王恬译,乐黛云、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47)③[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张怡、孙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第53页。

(48)姜飞:《2017年全球传播生态年度发展报告》,高伟、姜飞:《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6.008

中图分类号:G05;G206

引用信息:

[1]林昱君,赵颖.关系与互动何以可能:跨文化传播基本命题的生态学诠释[J].东岳论丛,2024,45(06):63-72.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4.06.008.

基金信息: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黄河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批准号:23CXWJ05); 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HZKY20220465)的研究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