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6 04 v.37 14-22
作为美学转向的生态美学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4.003
18 503 9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回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构之初,通过分析鲍姆嘉登和康德美学所代表的不同范式,对生态美学进行定位。从康德美学所奠定的现代美学来看,审美与伦理之间并非如当下学界通常认为的是互相隔绝的,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文化与伦理的问题,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或哲学介入审美并非对审美自律的背离,而恰恰是当代美学走向深化的体现。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才是美好的生活途径",由此涉及到将自身的审美判断建立在生态的哲理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良善之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所考量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就包含生态美学的向度。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参看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罗祖文《中国当代存在论美学:曾繁仁美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13年版)一书对曾繁仁教授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参看[德]克里斯特勒:《现代艺术体系》,载《艺术理论基本文献》,周宪编,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76-90页。

(2)[意大利]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3)[德]克里斯特勒:《现代艺术体系》,载《艺术理论基本文献》,周宪编,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79页。

(1)[德]克里斯特勒:《现代艺术体系》,载《艺术理论基本文献》,周宪编,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79页。

(2)程相占:《朱光潜的鲍姆嘉滕美学观研究之批判反思》,《学术月刊》,2015年第1期。

(3)[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上)》,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444页。

(4)刘旭光:《“美”的字源学研究批笋---兼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选择》,《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

(1)[意大利]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8页。虽然该书后有邓晓芒与李秋零之译本,但就笔者阅读的体会来看,这段文字从意思的清晰度来看,蓝公武译本更胜一筹。

(2)(3)(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第37-38页,第38页。

(5)余慧元在《康德向现象学的逼近: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判断力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1)参看[德]海德格尔:《尼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7页。

(2)(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第83-84页。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页。

(5)(6)[德]海德格尔:《尼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9页,第84页。

(1)[德]海德格尔:《尼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4-85页。

(2)[德]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0页。

(3)[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4)参看[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7)(8)[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第24页,第43页,第281页。

(1)[意大利]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笔者曾以徐复观美学思想为例对美善之间何以能够沟通做过一点研究,参看刘毅青《当代美学的人生论转向与中西美学会通---以徐复观为中心》,《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3)参看刘毅青:《庄子道艺观的修养美学阐释---以徐复观为中心》,《哲学研究》,2013年第8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4.003

中图分类号:B834.2

引用信息:

[1]刘毅青.作为美学转向的生态美学[J].东岳论丛,2016,37(04):14-22.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04.003.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