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143 | 0 |
![]() |
![]() |
![]() |
“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提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讹变表达,它出现的时间甚至很可能早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过其初现时的所指却和“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没有多少区别,都是言说者对其时中国国情或者说社会性质的判断。然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孰前孰后决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更关乎如何经由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从而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进行认定的问题。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提法的出现和传布并不意味着言说者们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尤其是应该把反帝国主义还是反封建主义置于民主主义革命的首位有多少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表达只能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还不成熟的历史时期相关表述的不严谨性,这种不严谨也在之后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延续。那种将“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两种不同的表达视为反映了言说者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有阶段性的不同认知的看法是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这种看法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对史料占有的不完全以及对研究对象的想象性解读。
Abstract:①“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一般来说是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框架下被研究和探讨的,这种学术进路由来已久,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李曙新:《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历史考略》,《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5期;方小年:《“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考析》,《文史哲》,2002年第4期;张庆海:《论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李红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北京日报》,2004年3月8日。近几年来,对这一概念历史维度的研究又成为比较热门的学术话题,出现了不少有新观点的学术成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赵利栋:《国民党左派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提出》,《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6期;赵庆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与反思》,《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徐子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话语的接受与使用——兼论其对中共实行“党内合作”的影响》,《苏区研究》,2023年第6期;李张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21—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李勇:《从“资本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东岳论丛》,2024年第1期。
(2)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初现的时间节点,学界是有一些争议的,但不管有多少不同看法,学界此前从未有人发现这一概念的完整表达形式早在1924年就出现了,且其提出者仍是中国共产党人。有关这一看法作者已撰文另述,此处不赘。
(3)仲雯:《军阀威力下之武汉五一节》,《民国日报》(上海),1924年5月5日第六版。
(4)刘昌群,1902年生,湖北黄陂人,后成长居住于武昌。刘昌群于1921年参与恢复和重建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28年在上海脱离中共党组织。笔者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主要是基于刘昌群经历中的这样几个要点。第一,他的笔名之一就是仲雯。第二,刘昌群不仅生长于武汉,他作为中共党员的主要经历基本都是在武汉,曾任中共武昌地委宣传委员的他主编过团中央刊物《中国青年》,而“仲雯”在这个历史时期所发表的文字基本都是关于湖北或者武汉的。第三,1925—1927年,刘昌群间或在上海工作或学习,而“仲雯”在这个时期尤其是1927年在上海的新闻界多有文字发表。因此,“仲雯”即是中共武汉地方党组早期重要成员刘昌群。刘昌群的简短传记,可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2-123页。
(5)萧萧:《鄂省反帝国主义大联盟陈时为委员长》,《申报》,1924年8月24日第三张。
(6)《反帝国主义联盟覆国民党函》,《民国日报》(上海),1924年8月21日第六版。
(7)贵州省镇远县史志办公室编:《周达文纪念集》,2003年版,第122页。
(8)王钧初:《中国美术的演变》,郑州:文心书业社,1934年版,第70页。
(9)千家驹:《桂省经济调查印象记(续)》,《申报》,1934年6月17日第三张。
(10)文光:《文学的真正任务》,《民国日报》(南宁)《浪花》副刊,1934年2月5日第三版。
(11)君慧:《妇女问题讲座第六节:法律问题》,《申报》,1935年10月20日第六张。
(12)《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妇女——女生会小组讨论报告》,《燕大周刊》,1935年第9期。
(13)芳:《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民国日报》(南宁),1936年7月30日第八版。
(14)马景曾:《新生活运动与中国妇女运动》,《民国日报》(广州),1936年9月16日第三版。
(15)文琮:《革新后的〈妇女生活〉》,《民国日报》(南宁),1936年10月28日第八版。
(16)萃:《中国妇女到那里去?》,《民国日报》(南宁),1937年3月8日第九版。
(17)碧云:《现阶段之中国婚姻的剖视》,《东方杂志》,1936年第13号,第267页。
(18)叶青编著:《新哲学论战集》,上海:上海新垦书店,1936年版,第75页。
(19)《日本南进政策认南洋群岛为日生命线》,《琼崖民国日报》,1936年12月2日第三版。
(20)《剿共工作之停止与抗日联军之成立》,《西北文化日报》,1936年12月15日第二版。
(21)徐邨:《关于〈中国音乐之出路〉》,《民国日报》(广州)《东西南北》副刊,1936年8月24日。
(22)《突破难关的唯一坦途》,《大公报》(香港),1938年10月21日第二版。
(23)郭昭熙:《论战地金融政策(续)》,《大公报》(重庆),1940年1月5日第三版。
(24)《中苏文化协会致苏联人民书》,《大公报》(香港),1940年6月1日第五版。
(25)黄绳:《书评:〈历史哲学教程〉》,《大公报》(香港),1940年6月2日第八版。
(26)何家槐:《漫谈青年与文化》,《大公报》(桂林),1941年6月9日第四版。
(27)萤子:《爱姑——鲁迅笔下的中国妇女群之三》,《大公报》(香港),1941年11月24日第八版。
(28)杨凡:《论梦想》,《大公报》(香港),1941年5月13日第八版。
(29)《关于国民教育》,《神州日报》,1940年3月18日第二版。
(30)海云:《孩子供应调节所——略记仁济育婴堂》,《神州日报》,1940年7月14日第六版。
(31)洛英:《树起我们的笔阵——为〈时代女儿〉一周年而作》,《神州日报》,1941年3月8日第四版。
(32)青戈:《两代之间》,《神州日报》,1941年10月6日第四版。
(33)余行:《也来谈〈家〉》,《神州日报》,1941年10月26日第四版。
(34)陆绮丝:《女店员的婚姻问题》,《神州日报》,1941年11月23日第四版。
(35)胡愈之:《日×南进中的太平洋新形势》,《申报》(香港),1939年3月5日第二版。
(36)《暹罗与越南》,《申报》,1939年4月5日第二张。
(37)《“军人之友”运动》,《申报》(香港),1939年6月19日第二版。
(38)高山:《抗战两年的总结》,《申报》(香港),1939年7月8日第四版。
(39)方培性:《西南经济建设》,《申报》,1939年9月25日第二张。
(40)丁人:《关于〈学徒的幸福〉》,《申报》,1940年8月5日第三张。
(41)沈雷春:《物价高涨的秘密》,《申报》,1940年3月3日第三张。
(42)俞斌:《何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学生杂志》,1942年第52期。
(43)《中国社会究竟是何种性质——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是否正确?》,《新声》,1947年第8期。
(44)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编:《文艺论战》,南京:正中书局,1944年版,第162-163页。
(45)曾仲谋:《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问题》,《民族月刊》,1944年第2期。
(46)杨善初:《谈谈抗战以来中国的新文艺》,《中文专刊》,1945年创刊号,第32页。
(47)陈中文等主编:《民族精魂闻一多》,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80页。
(48)王冰洋:《民族形式的创造之双重任务》,《时事新报》(重庆),1940年5月8日第四版。
(49)沈果编著:《切身问题》,上海:上海大方书局,1946年版,“序”。
(50)何举帆编撰:《民生主义政纲政策析论》,银行经济研究室,1947年版,第4页。
(51)伯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奴才意识的典型》,《再生周刊》,1947年底146/147期。
(52)《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为什么不能立刻实行社会主义》,《群众》,1948年第38期。
(53)《中国怎样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语》,1949年第17期。
(54)《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1-652页。
(55)《南京市各大中学校掀起学习热潮》,《南京日报》,1949年5月14日第二版。
(56)梁思光编著:《人民的国家》,通俗文化出版社,1949年版,第17页。
(57)逊人:《学习毛泽东思想》,《大公报》(香港),1949年8月15日第六版。
(58)《中国目前社会的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吗?》,《进步日报》,1949年10月15日第一版。
(59)梁希:《南京的今昔观》,《人民日报》,1949年7月27日第6版。
(60)横眉冷:《以行动拥护人民政府》,《大公报》(香港),1949年10月10日第十六版。
(61)心隐:《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大公报》(上海),1949年11月5日第七版。
(62)王芸生:《人民政协与人民大宪章》,《大公报》(香港),1949年11月7日第二版。
(63)《黄绍竑等发表宣言》,《大公报》(香港),1949年8月15日第一版。
(64)殷双喜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选》,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162页。
(65)殷双喜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选》,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页
(66)宋庆龄:《新中国的信息》,《人民日报》,1951年1月19日第1版。
(67)陈叔通:《永远跟着毛主席走》,《人民日报》,1951年7月1日第7版。
(68)章伯钧:《迎接更伟大的胜利》,《人民日报》,1952年10月1日第4版。
(69)《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许广平的发言》,《人民日报》,1956年2月6日第8版。
(70)程潜:《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永远跟共产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人民日报》,1961年6月30日第2版。
(71)胡风:《论鲁迅先生底国际主义》,《大公报》(香港),1941年10月19日第八版。
(7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27页。
(73)许立群:《中国史话》,新乡:华北书店,1944年版,第110-112页。
(74)明:《民主战士在育才:翦伯赞在小教进修会演讲》,《时事新报》(上海),1946年5月29日第四页。
(75)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7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6页。
(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54页。
(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79)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三),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80)胡绳:《辩证法唯物论入门》,晋城:太岳新华书店,1947年版,第36页。
(81)陈伯达:《论共产主义者对三民主义关系的几个问题》,《解放》,1939年第87和88合期。
(82)毛泽东等:《论三民主义》,青岛: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53页。
(83)⑩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三),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第192页。
(84)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第357、358页。
(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页。
(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84页。
(8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8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0页。
(89)《贯彻二中全会的路线,贯彻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李富春同志在“七一”干部纪念会上的演说》,《人民日报》,1949年7月19日第1版。
(90)《吴玉章同志在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委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49年7月14日第2版。
(91)《晋察冀边区工作研究参考资料》(上册政权建设之部),忻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1944年版,第45页。
(9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3、78、88、88-89、91页。
(93)《中国共产党党章》,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2页。
(9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6页。
(9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3-574页。
(9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页。
(97)翊勋:《蒋党真相》,新加坡:南洋出版社,1949年版,第316-137页。
(98)胡绳:《胡绳全书》(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99)世木:《卖国贼蒋介石的一生》,《江海杂志》,1947年第2期。
(100)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沈阳:东北书店,1948年版。
(101)黄祖英等编:《近百年史话》,济南:华东新华书店,1948年版,第1页。
(102)陶官云编:《中国近百年史话》,济南:大众书店,1948年版,第6页。
(103)王亚南:《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到新民主主义经济》,《新中华》(半月刊),1949年第15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7.016
中图分类号:D231;K25
引用信息:
[1]翟宇.“半殖民地半封建”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泾渭分明的不同侧重?[J].东岳论丛,2025,46(07):137-15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7.016.
基金信息: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CXHQ25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