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1,328 | 7 |
![]() |
![]() |
![]() |
自“身体美学”概念被译介到国内以来,迅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回溯20年来“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将其概括为身体美学的原理性探讨、身体美学的历史性探究、身体美学的关系性梳理、身体美学的当代性反思、身体美学的技术性展望五种向度。“身体美学”如要在中国长足发展,需进一步注意回溯身体原点、结合中国语境、挖掘传统资源、探究具身科学等问题。
Abstract:①舒斯特曼,曾繁仁:《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与论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②实际上刘成纪关注身体美学之历史性阐释的时间节点可以上溯到其在200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这样一种改变,影响到了方英敏等学者对中国古典身体美学资源的挖掘。
③舒斯特曼,朱立元,张宝贵:《身体美学·康德美学·新实用主义——对相关问题的商讨与交流》,《南国学术》,2014年第3期。
④实际上,作为中国身体美学研究的扛鼎者,王晓华对身体美学的关注要远远早于2016年。
⑤朱立元,张宝贵,舒斯特曼,张蕴贤:《美学: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与舒斯特曼教授的第二次对话》,《人文杂志》,2018年第9期。
(1)2002年至2020年3月,以“身体美学”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共能检索到1215篇,这就意味着每年有6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期间以“身体美学”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里共能检索到48部,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3部相关研究著作出版。“身体美学”的研究热度可见一斑。
(2)可参照张法:《身体美学:话语缘起中西异同行进难点》,《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张志君:《身体美学15年:中国言说的逻辑反思和理论维度》,《河北学刊》2019年第1期中的相关论述。
(3)舒斯特曼使用“soma”,而非“body”,是因为“body”通常与心灵相对,常常被用来指称一种无知觉、无生气的东西,而且其还在基督教文化中带有各种负面联想,而“soma”则指活生生的、敏锐的、动态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体,兼具了身体外在形象和内在意识。详细可参考《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序言中的论述。
(4)[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4页。
(5)关于这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以及相互关系,可以参考彭锋《身体美学的理论进展》,《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此不赘述。
(6)如果说,在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方面,舒斯特曼尚具有很大的设想自主权,但其带有浓郁实践性、实用性的“身体美学”如想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并进而纳入哲学的怀抱,则不得不面临并着力回应来自于传统美学、哲学学科的三种诘难:身体美学的身体感性如何与鲍姆嘉通以来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基础融合?身体美学的模糊性如何与传统美学的明晰性融合?身体美学的实践性如何与传统哲学的理论性融合?关于舒斯特曼对于这些诘难的回答,可参考姚文放《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方英敏《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学术研究》2018年第4期两篇文章中的论述。
(7)舒斯特曼,曾繁仁:《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与论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8)方英敏:《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学术研究》,2018年第4期。
(9)彭富春:《身体与身体美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0)彭富春:《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11)④彭富春:《身体与身体美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2)关于三者之间的比较,可以详细参考方英敏《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一文中的论述。
(13)详细论述可参考方英敏:《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学术研究》,2018年第4期。
(14)可参见王晓华:《身体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5)王晓华:《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16)王晓华:《西方主体论身体美学的诞生踪迹》,《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17)王晓华:《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身体观与身体意象探析》,《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古希腊美学中的主体观和身体意象》,《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18)王晓华:《西方美学身体转向的现象学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伊格尔顿的主体论身体美学》,《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19)姚文放:《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20)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像》,《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21)详见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与其美学意义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方英敏:《修心而正形——先秦身体美学考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2)王晓华:《重申身体美学的建构理路——回应张玉能教授和张弓教授》,《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4期。
(23)杨春时:《中国当代美学思潮总论》,《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6期。
(24)参见朱立元《身体美学·康德美学·新实用主义——对相关问题的商讨与交流》《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述评》等文;张玉能《人的自身生产与身体美学的建立》《实践转向与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究竟应怎样建构——与王晓华教授商榷》等文。
(25)参见杨春时《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主体间性与“健全的身体美学”之建构》《生存美学: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等文的论述。
(26)可参考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中的“生态审美本性论与身体美学”章节,程相占《生生美学的十年进程》《康德美学的身体维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身体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评王晓华〈身体美学导论〉》,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等文章。
(27)参见陈望衡,吴志翔《审美历史演化中的身体境遇——试论身体美学何以成立》《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等文。
(28)王晓华:《当代中国美学的身体转向:回顾与展望》,《美与时代》,2019年第1期。
(29)杨春时:《中国当代美学思潮总论》,《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6期。
(30)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导论第5页。
(31)郭勇健:《论身体美学的“身体”》,《学术研究》,2021年第3期。
(32)廖述务:《感性生存视野中的“身体美学”反思》,《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1期。
(33)毛崇杰:《舒斯特曼的美学及其“桥梁”意向》(下),《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2期。
(34)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大众文化视野中“身体美学”的反思与重构》,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5)王晓华:《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3期。
(36)杨杰,段超:《走向“后身体美学”——“身体美学”问题论争及其理论辨析》,《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3期。实际上,简圣宇《后人类纪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3期),王亚芹《后人类主义与身体范式的美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等文均持与王晓华相同相近的观点。
(37)徐杰:《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定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2期。
(38)谢有顺:《文学身体学》,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39)程相占:《身体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评王晓华〈身体美学导论〉》,《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5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6.006
中图分类号:B834
引用信息:
[1]李占伟.论身体美学在中国的五副面孔[J].东岳论丛,2022,43(06):52-59.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6.006.
基金信息: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学身体批评的理论资源与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BWX010)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美育五维一体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1SJGLX09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