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 1,464 | 12 |
![]() |
![]() |
![]() |
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国家培养的青年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国家科研力量的后备军,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有近一半的社会科学类博士后没有从事科研工作,出现了出站就业去向与博士后培养初衷不匹配的问题,其择业动机值得关注。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名不同出站去向的社科类博士后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其就业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为基础,发现社科博士后的就业选择受到个人特质、工作因素和外部干预的共同影响,并归纳各去向博士后的择业关键词,高校及科研院所去向博士后的择业关键影响因素为"理想",企业去向博士后为"钱途",机关事业单位去向博士后为"稳定"。最后从博士后的招收、培养和使用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Abstract:(1)刘鸿霞:《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2)许泽仁:《浅析国内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33期。
(3)姚云,李福华:《重点大学教师招聘优先群体的路径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4)陈宗春,房侃:《“双一流”战略视野下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5)高艺轩:《中国博士后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大学(研究版)》,2018年第3期。
(6)牛风蕊,张紫薇:《中国博士后制度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视角》,《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1期。
(7)姚云,曹昭乐:《中国博士后资助体系30年及顶层设计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
(8)许士荣:《中国博士后政策评估的历程、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年第2期。
(9)李珊:《日韩博士后与我国博士后就业状况比较及启示》,《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期。
(10)李晶,李嘉慧:《“双一流”建设下的师资博士后:“青椒生力军”还是“学术临时工”》,《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23期。
(11)蒋瑛,殷凌飞:《人才流动与高校博士后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6年第2期。
(12)Parsons F.,Choosing a Vocation,Boston,MA:Houghton-Mifflin,1909,p.135.
(13)这里“社会科学学科”是狭义的社会科学,既不包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也不包含人文学科。
(1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15)汪传艳,任超:《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问题与展望》,《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6期。
(16)《中国博士后制度已30年累计培养14万余名博士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12/01/c_128487141.html,2015年12月1日。
(17)④徐东波:《论博士后角色冲突:理论·诱因·调适》,《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11期。
(18)佟林杰:《我国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困惑与实践反思》,《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11期。
(19)贾丽华,王昊丰,申川:《中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高教研究与实践》,2017年第2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1.04.005
中图分类号:C964.2;G644.8
引用信息:
[1]连宏萍,王梦雨,郭文馨.博士后如何选择职业?——基于扎根理论的北京社科博士后择业影响机制探究[J].东岳论丛,2021,42(04):36-45.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1.04.005.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