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476 | 3 |
![]() |
![]() |
![]() |
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具有"类型化"的外在特征以及"物化"的存在方式,且于相似的外在之"象"背后涵纳着共通之"意",是一组"意象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具备了高度象征意义和阐释能力,成为作者展现审美追求、实现文学理想、图现救治社会及重建民族品德这一根本创作目的的介质。
Abstract:①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1934年9月第3卷第3期。
②⑧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第45页。
③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④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
⑤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
⑥⑦沈从文:《长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第228页。
⑨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⑩转引自贺兴安:《沈从文精选集(序)》,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沈从文:《边城》,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页,第230页,第230页,第228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4.008
中图分类号:I207.42
引用信息:
[1]闫晓昀.试论沈从文笔下的“意象化”少女[J].东岳论丛,2012,33(04):113-117.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4.008.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