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1986 06 4-11
论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4 297 7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正> 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过去还很少有人涉足,最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但是,庚子事变中和战之争的情况相当复杂,涉及到好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只就其某一个方面进行孤立地考察。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后党主战派的阶级基础在庚子事变中,清政府内部仍有主战和主和两派,但这两派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以帝后两党对立的两派,而主要是由后党分化而成的派别,而且主战派一度扮演了主要角色。那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 拙作《后党主战帝党主和说质疑》,《光明日报》1986年7月2日《史学》。

② ⑦ ⑨ ⑩ (15) (16)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129;131;134-135;131-135;80;143。

③ ⑤ ⑥ (13) (20) 《清朝野史大观》,卷1,《清宫遗闻》,第105;109页,

④ ⑧ (14) (14) 《清史稿》,《列传》,232;8,

(11) (24) (34) (35) (36) (63) (74)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255:7;7。

(17) (18) (22) 《戊戌变法》(四),第313,360;234页.

(19) (21) 《戊戊变法》(三),第473;474-475页。

(23) 王照口述,王树楠笔记:《德宗遗事》,第13页。

(25) (28) (31) (33) (35) (39) (41) (68) (73)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26) (44)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9) (60) (76)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7;56;80;96;105-106,110;110;126-129;132;139;227-229;163;182;131-132页。

(27) (30) (40) (42) (43) (46) (54) 吴永:《庚子西狞丛谈》。

(29)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来》,第67卷、第2页。

(32)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第57页。

(37) (38) (67) (75) 衰昶:《乱中日记残稿》。

(55) (57) (58) 《义和团》(四),第52;21;27-28页。

(56)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第40页。

(61) 参阅胡滨:《义和团运动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矛盾和斗争》。该文收入《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

(62) (64) (65) (66) 胡演泽:《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0-21;27;29;32页。

(63)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6卷,第3894,3923页。

(70) 《列宁选集》,第3卷,第444页。

(71) 1918年3日16月在莫斯科举行的苏维埃第四次代丧大会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同年11月9日德国爆发革命,13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72)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第398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

引用信息:

[1]戚其章.论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J].东岳论丛,1986(06):4-11.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