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 | 842 | 29 |
阅读 |
下载 |
被引 |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构筑"美丽中国"目标指向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指的是生态的文明或者是文明的生态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人与人关系的文明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内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和意蕴所在。生态文明审计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工具,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公共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审计主要是国家审计领域的自然延伸,生态文明建设资金运动到哪里,生态文明审计就应该跟踪、覆盖和监督到哪里。
Abstract:(1)Roy Morrison,Ecological Democracy,Boston:South End Press,1995.
(2)Fred Magdoff,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eyond the Capitalist Alienation of Nature,Monthly Review,2012,64(2):1-9.
(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成亚威:《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叶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报》,1987年6月23日。
(3)刘思华:《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6期。
(5)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6)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绿叶》,2006年第11期。
(7)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北方经济》,2007年第4期。
(8)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9)邓翠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艰巨性与实现路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0)张志芳:《基于马克思生态环境伦理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经济问题》,2009年第5期。
(11)张秀,张国平:《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12)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eds.,The Ecocit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 and Lodon:Georgia University Press,1996.
(13)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建议逐步修改“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2期。
(14)张贡生:《生态文明:一个颇具争议的命题》,《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2)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徐春:《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4)杨桂芳:《生态文明内涵分析》,《生态经济》,2010年第12期。
(5)陈炎:《“文明”与“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张捷:《转变发展方式---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1期。
(8)曾繁仁:《关于“生态”与“环境”之辩---对于生态美学建设的一种回顾》,《求实学刊》,2015年第1期。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任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问题、观念与模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黄蓉生:《“和谐共生”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论纲》,《改革》,2013年第10期。
(3)“自然”(nature)一词诞生于古希腊,原义为“出生”,马丁·海德格尔认为是一种“涌现和无蔽状态”,亚里士多德则归结为是“事物因本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文艺复兴以后,“解放的人”并没有复兴古希腊“自然”的原义,相反,其“物质”含义得以强化,愈加“物化”和“工具化”,最终沦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物。工业革命以来,“自然”彻底被自然界和自然物所取代,成为具有鲜明现代性社会的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同义语。溯本求源,自然与自然界是有所不同的。一方面,自然是灵动的,它决定着自然界,是自然界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根源。离开自然,自然界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自然蕴含在自然界之中,并通过自然界表现出来。离开自然界,自然将失去栖身之地。从这个意义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应用时,一般不予严格区分。
(4)“环境”(environment)一词有周围之地、周围之物、周围之境之意。强调的是某个人、某种物、某类社会或普遍生命形式的周边事物,即它们的物理环境。在实际运用时,“环境”是指“环人之境也”,隐喻着“人类在中心,其他所有事物都围绕着他”,强调“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和可能具有的意义”,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今日之“环境”实际上融合了“自然的”与“建构的”的一切元素,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或人文环境。
(5)[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美]欧文·拉兹格:《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范式》,钱兆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王雨辰:《论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9)李德顺:《从“人类中心”到“环境价值”---兼谈一种价值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0)王雨辰:《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11)[美]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黄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17)[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3)Pelletier N.,Of Laws and Limits:An Ecological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Redressing the Failure of Contemporary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0(20):220-228.
(14)袁祖社:《“生态文明”时代与现代人的审美性生存及价值体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万俊人:《生态与生态伦理:危机、根源·反思、构建---生态伦理学三题》,《求索》,2003年第5期。
(16)[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8)[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冯雷、李欣荣、尤维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段智德:《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陈筠泉:《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许俊达,何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1)[德]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程相占:《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百家评论》,2014年第2期。
(1)许斗斗:《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视角》,《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
(2)[美]利普舒茨:《全球环境政治:权力、观点和实践》,郭志俊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生态意识是一种重视和爱护生态以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平衡、和谐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一种理性自觉,是反映自然、人和社会融合发展的一种独立意识形态和新型价值观。生态意识既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也是协调人类内部有关生态权益的纽带,更是人类生态认识能力提升的集中体现。
(4)Bryan G.Norton.,Why I am Not a Anthropocentric:callicott and the Failure of Monistic Inherentism,Environmental Ethics,1995,17(2):341-358.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张晓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李小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肖显静:《后现代生态科技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阿诺德·伯林特:《审美生态学与城市环境》,《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11)[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英]詹姆斯·拉伍洛克·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肖显静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日]佐佐木毅,[韩]金泰昌:《地球环境与公共性》,韩立新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7)余谋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唯一旗帜吗?》,《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9期。
(8)殷培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理念提升》,《环境经济》,2012年第12期。
(9)生态系统(ecosystem)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整体,是在一定时空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影响生态系统除了自然或物理条件以外,还有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因此,生态系统既包括人、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也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10)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一词,尽管早在1982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但是在科技界和学术界尚存颇多争议。原因在于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同理解,我们主张使用“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一词,即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的数量与质量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称。一句话,自然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或生活的对象。
(1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日]岩佐茂:《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哲学动态》,2002年第4期。
(14)Rockstrom J.,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Nature,2009,461(24):472-475.
(1)[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3)[美]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陈家宽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鹏,张苗:《重构技术观》,《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美]贾雷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江滢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美]迈克尔·贝尔:《环境社会学的邀请》,昌敦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宋祖良:《拯救地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冯留建:《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
(12)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3)[英]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4)Frosch Robert A.,Nicolas E.Gallopou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144-152.
(1)(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意]奥利略·贝切伊:《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5)李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6)Abramson P R,Inglehart R.,Generational replacement and the future of post-materialist values,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87,49(1):231-241.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美]道格拉斯·C·斯诺:《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刘湘溶:《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觉与协同推进》,《哲学研究》,2015第3期。
(10)刘庆志:《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审计“监督人”作用及其实现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5年第12期。
(11)夏光:《再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环境保护》,2012第23期。
(1)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生态经济》,2012年第12期。
(2)刘登娟,黄勤,邓玲:《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从“制度陷阱”到“制度红利”》,《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郇庆治:《生态文明概念的四重意蕴:一种术语学阐释》,《江汉论坛》,2014年第11期。
(5)谢志华,陶玉侠,杜海霞:《关于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定位的思考》,《审计研究》,2016年第1期。
(6)IFAC.,The audit profession and the environment,Caulfield,Australia:Australian Accounting Research Foundation,1995.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7.10.014
中图分类号:F205;F239.4
引用信息:
[1]王爱国.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东岳论丛,2017,38(10):110-12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7.10.014.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审计问题研究”(项目号:15AGL01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碳交易市场、碳会计核算及碳社会责任问题研究”(项目号:11BGL025); 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6AWTJ07)的阶段性成果
阅读
下载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