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1,632 | 32 |
![]() |
![]() |
![]() |
在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社会流动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文化动力以独特的社会特性,使当代乡村的传统性得以保留、现代性得以丰富、未来图景可以期待,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思想动力,筑牢社会发展动力,激发美好生活动力并赋予生产结构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围绕"乡土性"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所构成的乡土文化,在"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与动力形态"和"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创造性提供动力源"两种"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中的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折射和思想书写,创造出赋能乡村振兴的思想范式,充分释放出文化在守护乡村历史传续、回归乡村精神故乡、塑造乡村生活图景和促进乡村均衡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并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之路。
Abstract:(1)李晓明:《“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研讨会观点综述》,《求知》,2013年第3期。
(2)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学术前沿》,2018年第2期。
(3)参见朱启臻:《科学认识乡村价值》,《人民日报》,2018年1月2日版。
(4)[美]斯特斯·林赛:《文化、心理模式和国家繁荣》,《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陈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5)转引自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6)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7)闫惠惠,郝书翠:《背离与共建:现代性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危机与重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8)孙庆忠:《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0日版。
(9)李培林:《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北京日报》,2018年1月29日版。
(10)参见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93-98页。
(11)齐骥:《文化产业促生经济增长新动力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2)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学术前沿》,2018年第2期。
(13)黄宗智:《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
(14)吴宗杰:《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
(1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5页。
(16)赵紫伶,于立,陆琦:《英国乡村建筑及村落环境保护研究》,《建筑学报》,2018年第7期。
(17)《闽南文化生态区的保护》,《福建日报》,2007年6月26日版。
(18)林淼:《生态视角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整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12年第4期。
(19)如画(Picturesque)观念对西方文学、建筑、园林、绘画等诸多艺术产生影响。作为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如画”观念从绘画角度强调画家通过双眼而非头脑去感受自然,寻找如画般的视角,通过画家的再创作去弥补自然中的不足,描绘出他们认为的完美自然。
(20)参见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1)参见戴昳雯,许新月:《基于发展动力视角的乡村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7年第1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8.004
中图分类号:D422.6
引用信息:
[1]齐骥.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和思想范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9,40(08):32-4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9.08.004.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批准号:18CH2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