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 | 763 | 10 | 
 阅读 | 
                     下载 | 
                     被引 | 
                
近代以来《道德经》在西方广为传播,是以被西方译者的多元化译解为代价的。西人对《道德经》的解读可分为基督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等四大类。其中哲理类译本是指具有哲学知识储备的译者,通过对《道德经》中核心概念、原典哲理、辩证思维以及哲学智慧的揭示,试图向读者展现一个《道德经》的哲学世界:卡鲁斯对老子之"道"作"原因"论解读,巴姆作"自然智慧"论的解读,安乐哲和郝大维则作出"开路"论的解读。这些代表性的哲理类译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对《道德经》哲学思想的认知与翻译,既反映出他们的文化根源,更揭示出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最终导致他们的译解呈现以西哲代中哲、以西方思维模式代替东方思维模式的现象,使《道德经》原典内涵被大量漏译,甚至误译曲解,成为跨文化传播史上一幅特别引人瞩目的图景。究其根源,除了近代以来西方基于领先世界的科技和工业文明所形成的话语霸权,还须看到中华文化因近代多难所致的话语弱势。
Abstract:①Knut Walf,Westliche Taoismus-Bibliographie,Verlag DIE BLAUE EULE,Essen,Germany,2010,Sechste verbesserto und erweiterte Auflage.
②卡鲁斯(Paul Carus)1898年的译本名称:Lao tze’s Tao-Teh-King分别是发表在The Monist.Vol.VII,PP.571-601和由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出版,1913年以后与T.D.Suruki合作重译,将译本改名为The Canon of Reason and Virtue:Lao-tze’s Tao teh king(《理性美德之宝典:老子<道德经>》)。
①②Paul Carus:Lao-Tsze’s Tao-Teh-King,The Monist.Vol.VII,PP.571-601;Lao tze’s Tao-Teh-King.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1898,p.5-6.
③Paul Carus:Lao tze’s Tao-Teh-King.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1898,pp.5-8.
④Paul Carus:Lao-Tsze’s Tao-Teh-King,The Monist.Vol.VII,PP.571-601;Lao tze’s Tao-Teh-King.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1898,p.9原文:“Lao-tze’s Tao Teh King contains so many surprising analogies with Christian thoughtand sentiment,that were its pre-Christian origin not established beyond the shadow of a doubt,one would be inclined to discover in ittrace of Christian influence.Not only does the term Tao(word,reason)correspond quite closely to the Greek term Logos,but Lao-tzepreaches the ethics of requiting hatred with goodness.He insists on the necessity of becoming like unto a little child,of returning to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purity,of non-assertion and non-resistance,and promises that the crooked shall be straight.”
①参阅《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1-172页。
②据基督教的解释,世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别物作为原因,推导到最后一个因称为第一因即为上帝。上帝是全能全知全善的,他没有外物作为自己的原因,而是世界其它物的第一因。罗素指出,这个论证开始的前提是每物都以别物为因,但得到的结论却是有一不以别物为因之物,即第一因,因而陷于自相矛盾。
①[美]A.J.巴姆:《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巴姆比较哲学研究室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此段intelligence的解读参考台湾学者张起钧:《老子道德经的英文译本及其翻译的途径》,《辅仁大学文学院人文学报》,第1期,1970年9月。
①③④⑤Roger T.Ames and David L.Hall: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Dao De Ji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New York:Ballantine Books,p12,pp.142-143,pp.57-59,p.59.
②转引[美]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何金俐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脚注(1)。
①[美]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第96页。
②关于“超越”和“超绝”的区分请参考胡治洪、丁四新:《辨异观同论中西—安乐哲教授访谈录》,载《中国哲学史》2006年11期。其中部分解释为:“‘内在超越’与‘超越’的原来涵义还是不一样。或许可以用‘超绝’特指西方的柏拉图式的‘超绝’,有断开、独立的意义,而‘超越’就具有连续性。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来分别表示西方的和儒家的超越观。”
①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2页。
②胡治洪、丁四新:《辨异观同论中西—安乐哲教授访谈录》,《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1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8.023
中图分类号:B223.1
引用信息:
[1]章媛.近代以来英译本对《道德经》的哲理化解读[J].东岳论丛,2012,33(08):53-6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2.08.023.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1BZJ0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AZH130)之阶段性成果
阅读
下载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