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4 v.46 71-80
仿身、仿智与仿生:一段未完待续的仿人机器文化史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德国文学‘早期机器人’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CWW018)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312.003
43 463 2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让机器仿人是人类难以抑制的思维惯式,也是一段充满争论的文化史。机器仿人在整体上可分为仿身、仿智、仿生三阶段,分别对应仿人自动机、机器智能与人工智能以及仿生机器人和虚拟人。结合历史文献,依托现实与科幻中的思想实验,即关于人机趋同与异质的标准与测试,在广义文化史视域下考察三种仿人机器的内涵、争议与发展趋势。仿人机器的发展进程映射了人之自我认知的演变,大语言模型等仿智与仿生机器仍在不断考验着人们理解人机性质、界定人机关系和进行伦理治理的能力。人与各类仿人机器的关系,均可归纳为:功能表现类似,但性质与工作原理不同。无论我们认同或赋予机器何种人之特性,都需要重新定义这种特性。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美]杰西卡·里斯金:《永不停歇的时钟:机器、生命动能与现代科学的形成》,王丹、朱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第16页。

(2)[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45页。

(3)[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8页。法国机械师沃康松造出仿造鸭子和吹笛手的自动机器,在当时欧洲均引发轰动,沃康松也因此被认为是新普罗米修斯。

(4)[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1页。

(5)Arnim Regenbogen,Uwe Meyer,W?rterbuch der philosophischen Begriffe,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2013,p.708.

(6)⑥[美]达斯汀·阿伯内特:《机器人简史》,李尉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36页,第37页。

(7)[美]达斯汀·阿伯内特:《机器人简史》,李尉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129页。

(8)程林:《1770年的“人造智能”——从仿人智能事件到霍夫曼、比尔斯的早期机器人叙事》,《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第5期。

(9)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ada-lovelace-the-first-computer-programmer,访问时间2024年12月20日。

(10)Alan Turing,“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Mind,1950(59),p.442.

(11)John Searle,“Mind,Brains,and Programm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80(3),pp.417-424.

(12)Frank Jackson,“Epiphenomenal Qualia”,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82,Vol.32,No.127,pp.127-136.

(13)Stevan Harnad,“The Turing Test Is not a Trick:Turing Indistinguishability Is a Scientific Criterion”,ACM SIGART Bulletin,1992(4),p.9-10.

(14)Stevan Harnad,“Other Bodies,Other Minds:A Machine Incarnation of an Old Philosophical Problem”,Minds and Machines,1991(1),p.44.

(15)Selmer Bringsjord,et al.,“Creativity,the Turing Test,and the(Better) Lovelace Test”,Minds and Machines,2001(11),pp.3-27.

(16)②④陈小平:《跳出人工智能的拟人化陷阱》,《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1期。

(17)参见美国斯坦福大学官网运营的“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主页:http://jmc.stanford.edu/artificial-intelligence/what-is-ai/index.html,访问时间2024年12月20日。

(18)[美]皮埃罗·斯加鲁菲:《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任莉、张建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23-25页。

(19)Hans Moravec,Mind Children:The Future of Robot and Human Intellig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5.

(20)Ambrose Bierce,Can Such Things Be?New York:Boni & Liveright,1918,p.88.

(21)齐佳敏:《机器人为何杀戮?——析〈莫克森的主人〉中的人工智能生命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22)程林:《德、日机器人文化探析及中国“第三种机器人文化”构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23)陈小平:《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路径:六个议题及其依据》,《哲学研究》,2020年第9期。

(24)Hans Moravec,Mind Children:The Future of Robot and Human Intellig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09.

(25)蔡天琪,蔡恒进:《DeepSeek的技术创新与生成式AI的能力上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

(26)程林:《“日常科幻”在未来想象文化中的重点、潜能与困境——以近期机器人叙事为例》,《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第2期。

(27)John Sladek,Tik-Tok,New York:DAW Book,1985,p.72.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312.003

中图分类号:TP242;N09

引用信息:

[1]程林.仿身、仿智与仿生:一段未完待续的仿人机器文化史[J].东岳论丛,2025,46(04):71-8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312.003.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德国文学‘早期机器人’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CWW018)阶段性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