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3 02 v.34 169-173
后殖民批评“三剑客”的理论内涵及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以《印度之行》为例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3.02.003
39 769 4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今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以探究不同国家的文化属性,整合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第三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平等对话为根本目的,其代表人物为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以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分析文本,可以看出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内涵在具体文本中的呈现。当面对现今多元化、变化着的世界,我们研究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角和批评策略也应该不断变化、更新,不能片面关注某个评论家的某个理论,要全面灵活地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2]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第432页。

[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8页。

[2]许晓琴:《东方·东方学·东方主义:赛义德后殖民批评与东方学批判》,《语文学刊》,2010年第2期。

[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唐建清,张建民译,《文化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4][5][6][7][8][9][英]福斯特:《印度之行》,杨自俭,邵翠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第137页,第74页,第43页,第37页,第73页。

[1]刘晓霞:《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之行〉: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3][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4]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

[5]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6]李小林:《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期。

[7][8][9][10][英]福斯特:《印度之行》,第43页。

[1][英]福斯特:《印度之行》,第42页。

[2]巴微:《多重的身份,自由的视角:斯皮瓦克理论综述》,《新西部》,2008年第14期。

[3]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4]Bhabha,H.K.,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5.

[5]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196页。

[1][2][3][4][英]福斯特:《印度之行》,第46页,第73页,第366页,第368页。

[5]王波:《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述评》,《史教资料》,2007年第11期(上旬刊)。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3.02.003

中图分类号:I561.074

引用信息:

[1]于丹.后殖民批评“三剑客”的理论内涵及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以《印度之行》为例[J].东岳论丛,2013,34(02):169-173.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3.02.003.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