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6 11 v.37 15-21
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海岱地区文化格局的变动——兼论海岱地区的商周分界问题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周代的‘东土’研究”(项目批准号13CKG013); 中国人民大学亚洲中心项目“早期国家化历程中的东亚模式——以商、周王朝为中心”(项目批准号:2016YYA05)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11.002
22 534 7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本文将考古材料与金文、甲骨文、文献相结合,讨论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权力动荡引发的海岱地区文化格局由商文化主导到周文化统治的变动过程。并通过论述海岱地区商文化、周文化、夷文化因素的此消彼长,尝试解决该地区的商周分界问题。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方辉:《商王朝对东方的经略》,《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绪:《商文化在东方的拓展》,《夏商周考古探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邵望平:《考古学上所见西周王朝对海岱地区的经略》,《燕京学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4)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5)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邹县南关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2期。

(6)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泗水天齐庙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4年第12期。

(7)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潘庙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2期。

(8)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山东菏泽安丘堌堆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八),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4期;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大辛庄遗址1984年秋试掘报告》,《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2)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省茌平县南陈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3)燕生东等:《桓台西南部龙山、晚商时期的聚落》,《东方考古》(第2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3期。

(5)相关资料见于:张通:《鲁北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大辛庄遗址1984年秋试掘报告》,《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从刘延常先生发表的该地区博物馆库房材料看,费县曹车遗址、苍山刘家堡、莒南虎园水库、沂源东安故城等都散见白家庄上层至殷墟一期的商文化遗物。商文化既能控制鲁南地区,其可向西北挺进至沂水流域并非不可能,至少在缺少发掘品的情况下可以说商文化已经影响至该地区。材料详见:刘延常等:《鲁东南地区商代文化遗存调查与研究》,《东方考古》(1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8)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9)曹元启,单煜东:《坊子区院上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器》,《海岱考古》(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韩明:《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光明等:《桓台史家遗址发掘获重大考古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5月18日第一版;张连利等:《山东淄博文物精粹》,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思礼:《惠民专区几处古代文化遗址》,《文物》,1960年第3期;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常叙政:《滨州地区文物志》,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1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山东厉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版。

(1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平县文管所:《山东省邹平县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94年第3期。

(14)燕生东:《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15)方辉:《商王朝对东方的经略》,《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寒亭区文物管理所:《山东潍坊会泉庄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方辉:《从考古发现谈商代末年的征夷方》,《东方考古》(第1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创刊号,1983年;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时期的夷人文化》,《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4)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5)刘绪:《商文化在西方的兴衰》、《商文化在北方的进退》,《夏商周考古探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曹斌:《从商文化看商王朝的南土》,《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7)龙堌堆遗址因挖树坑发现铜器,村民上交7件,是否同一单位无法确定。但是铜瓿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殷墟二期或略晚时期。资料见于: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4年第1期。

(8)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山东济宁凤凰台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2期。

(9)燕生东,王琦:《泗水流域的商代---史学与考古学的多重建构》,《东方考古》(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8期。

(11)刘延常等:《鲁东南地区商代文化遗存调查与研究》,《东方考古》(1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2)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日照两城地区区域系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2002年5期。

(13)李发:《殷墟卜辞所见“夷方”与帝辛时期的夷商战争》,《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5期。

(1)郭克煜等:《索氏器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文物》,1990年第7期。

(2)御雅居:《吉金御赏(三)---王侯瑰宝》,2014年版。

(3)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发现滕侯铜器墓》,《考古》,1984年第4期;杜传敏等:《1989年山东滕州庄里西西周墓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期。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邹县滕县古城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2期。

(5)曹斌:《前掌大墓地性质辨析》,《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2期。

(6)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文物集萃》,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故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7)曹斌:《国小考》,《东岳论丛》,2015年第3期。

(1)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等:《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9期;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等:《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85年第12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第12期。

(2)李步青,林仙庭:《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第10期;中美联合归城考古队:《山东龙口市归城两周城址调查简报》,《考古》,2011年第3期。

(3)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王锡平等:《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4)郑同修等:《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第1期;威海市博物馆、荣成市文物管理所:《山东荣成市学福村商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9期。

(5)山东省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胶县西菴遗址调查试掘报告》,《文物》,1977年第4期。

(6)临沂文物收集组:《山东苍山县出土青铜器》,《文物》,1965年第7期。

(7)刘延常等:《鲁东南地区商代文化遗存调查与研究》,《东方考古》(1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在殷墟墓葬最为常见的肥袋足鬲在殷墟四期的整个海岱地区都很难见到。

(3)任相宏等:《淄川考古》,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4)张通:《鲁北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笔者在梳理了鲁北地区商代的材料后,发现素面陶器作为岳石文化的孑遗,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在大辛庄等遗址都有发现,且大辛庄遗址的发掘者还将其单独划分为“第二类遗存”。但是以珍珠门遗存、芝水二期遗存、会泉庄遗存为代表的相当于殷墟晚期阶段的夷文化器形却基本不见于同时期的鲁北地区,其在鲁北的出现已晚至西周早期。

(6)曹斌:《商周铜昜研究》,《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7)孙机:《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文物》,1985年第8期;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8)张明东:《略论商周墓葬的毁兵葬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4期。

(9)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古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第2期。

(1)曹斌:《从商文化看商王朝的南土》,《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11.002

中图分类号:K878

引用信息:

[1]曹斌.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海岱地区文化格局的变动——兼论海岱地区的商周分界问题[J].东岳论丛,2016,37(11):15-2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6.11.0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周代的‘东土’研究”(项目批准号13CKG013); 中国人民大学亚洲中心项目“早期国家化历程中的东亚模式——以商、周王朝为中心”(项目批准号:2016YYA05)成果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