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2 11 v.43 89-96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的“矛盾互动”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11.007
30 1,209 8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谱系中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提取和论述,发现三个要素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西方社会将他者社会三要素间的关系简单“因果化”是造成对中国的偏见和教条主义论调的原因。基于此,进而尝试引入文明冲突的批判维度,对经济社会、制度设置、意识形态和文明冲突批判四个维度的论述,以探析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与文明间跨文化传播的互动矛盾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实践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基于本土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的表达,提出讲述自己故事的“中国叙事”,探讨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Norberg-Hodge,H..Localisation:Essential Steps to an Economics of Happiness,Local Futures/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y and Culture.2016,p.11.

②“边缘社会”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世界体系视角”(World-System Perspective)中的一隅。他的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对人文社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第一卷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世界体系视角通过关注整个国际体系和跨国关系来解释制度变迁,而不是通常的社会科学关注单一的民族社会。沃勒斯坦认为,社会一直存在于塑造其历史的更大的互动网络中。早在全球化成为一个流行词之前,世界体系的观点就审视了世界经济的性质,这种性质将一个相互作用的政治体系联系在一起。沃勒斯坦定义了世界体系等级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1)包含最发达社会的“核心”(core);2)由最不发达社会组成的“边缘”(periphery);3)由介于核心社会和边缘社会之间的社会组成的“半边缘”(semiperiphery)。虽然三个部分的划分标准存在争议,但沃勒斯坦的研究视角的确为文化研究乃至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视野。参见Christopher C.D.,Hiroko I.,“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 (1930-2019)”,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2019,10(2),pp.138-141.

(1)这里的“欲望”是指想要做某事或迫切希望做某事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现象。为了使自然和社会服从自己,人类对物质条件和对象提出了要求。欲望是对这些要求的具体体验,有冲动、希望、意志等多种体验。冲动是欲望的最初形式;希望是一种需要和要求什么的状态;意志是一种行为取向,不仅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有明确的实现手段和方法。欲望从冲动到意志的演变,表达了人对自然和社会渴望的自觉过程。欲望越有意识,人们的活动就越有目的。在欲望中,衡量价值的标准在于它的社会意义。个人的驱动力并不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而是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将其称为对社会的基本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与一同在“经济社会谱系”中论述的作为物化基础的“工具理性”有种微妙的联系:一方面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至高的效率和物欲满足;另一方面,随着目的合理性的普及,人类生活世界固有的价值观和信仰也被纳入了为实现的目的之中。

(2)“意识形态既表征着特定利益取向又具有精神信仰属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成为与经济基础相关联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范畴,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观念与社会现实的颠倒及其予以辩护的神秘化‘歪曲形式’以及社会经济根源,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从而把意识形态批判推进为资本批判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总体性批判,实现了科学分析的具体真理性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性的统一。”参见成长春,张廷干,汤荣光:《意识形态自觉与价值理性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4)李光辉,文学平:《实然与应然——法律伦理之可能》,《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5)温明丽:“工具理性”条目,教育大辞书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书》,台北:文景书局,2000年版。

(6)叶允斌:《试论哈伯马斯的科学技术观——理路及其转折》,《网络社会学通讯》(台湾),2008年第73期。

(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7页。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9)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4页。

(10)叶允斌:《试论哈伯马斯的科学技术观——理路及其转折》,《网络社会学通讯》(台湾),2008年第73期。

(11)成长春,张廷干,汤荣光:《意识形态自觉与价值理性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12)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3)麦克斯·霍尔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5)Feenberg A..Alternative Modernity: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16)Feenberg A..Alternative Modernity: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17)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陈定定,傅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9)Yin Z.S..“De-Frontier:Global Order,Caliphate State,and Xinjiang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Crisis”,The Chinese Forum of Frontier Development,2014.

(20)Wertsch J.V..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Wertsch J.V..Voices of Collective Remember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1)Mignolo W.D..“Epistemic Disobedience,Independent Thought and Decolonial Freedom”.Theory,Culture & Society,2009,26(7-8):pp.159-181.

(22)Amilcar C..Return to the Source:Selected Speeches by Amilcar Cabral.New York:Africa Information Service Monthly Review Press,1973.

(23)Tch-Wan Park.“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Meaning of GLocalization”.Researches in Contemporary European Philosophy,2020,56:pp.275-320.

(24)Chakrabarty,D..Provincializing Europ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25)Ashcroft B.,Griffiths G.& Tiffin H..Post-Colonial Studies:The Key Concepts.Routledge,2013.

(26)Vorster J.A.,& Quinn L..“The ‘Decolonial Turn’:What Does It Mean for Academic Staff Development”.Education as Change,2017,21(1):pp.31-49.

(27)Tch-Wan Park.“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Meaning of GLocalization”.Researches in Contemporary European Philosophy,2020,56:pp.275-320.

(2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页。

(29)谢碧娥:《全球化与文化,艺术发展的矛盾互动》,《美学与视觉艺术学刊》(台湾),2013年第5期。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11.007

中图分类号:G206;G115

引用信息:

[1]张中雷,张晓未.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的“矛盾互动”[J].东岳论丛,2022,43(11):89-96.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11.007.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