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285 | 3 |
![]() |
![]() |
![]()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范式的订立者之一,其眼界与识力超出于"现代"与"文学"这样一个范式。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跳出"文学"与"现代"这样的"范式"来认识鲁迅的写作及其社会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鲁迅。从"非文学"家的角度来定位鲁迅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企图。
Abstract:(1)参见[捷]米兰·昆德拉:《小说及其生殖》,载米兰·昆德拉:《相遇》,尉迟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7-50页。
(1)[日]竹内好:《鲁迅》,李心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2)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至十一)》,载《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3)(4)木山英雄:《〈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载《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赵京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第3页。
(5)鲁迅:《两地书·四》,载《鲁迅全集》(第11卷),第21页。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300-301页。
(7)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54页。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300-301页。
(2)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第442页。
(3)参见拙作:《昆德拉·鲁迅·非虚构写作---鲁迅之“文”在当下的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7期。
(4)梁鸿:《中国在梁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梁鸿:《出梁庄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
(6)蔡崇达:《皮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野夫:《乡关何处》,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8)阿来:《瞻对》,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9)参见拙作:《鲁迅的世界像:虚妄》,《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第10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60-67页。
(10)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第21页。
(11)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54页。
(1)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39页。
(2)汪卫东:《鲁迅杂文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性”》,载《反思与突破---在经典与现实中走向纵深的鲁迅研究》,寿永明、王晓初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29页。在这个地方,汪卫东的文章和著作稍微有些出入,我注意到这句话及其相关论述在《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里是没有的。
(3)木山英雄:《〈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载《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35页。
(4)(5)王乾坤2013年5月5日至刘春勇信。
(6)参见德里达的《“……危险的增补……”》,载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1页。
(7)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8)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第468页。
(9)雅克·德里达:《马克思主义的幽灵》,转引自汪晖的《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75页。汪晖这里的汉译与何一的汉译稍微有些用词的不同,参见雅克·德里达:《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参见拙作:《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竹内好、木山英雄以及汪卫东关于鲁迅分期的论述及其问题》,《东岳论丛》,2014年第9期。
(2)1932年11月7日,钱玄同在日记里这样记载,“购得鲁迅之《三闲集》与《二心集》,躺床阅之,是在感到他的无聊、无赖、无耻。”《钱玄同日记(整理本)》(中),杨天石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89页。
(1)孙隆基:《新世界史》(第1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2)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3)[日]柄谷行人:《历史与反复》,王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4)[日]柄谷行人:《世界史的构造》,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5)[日]柄谷行人:《帝国的结构》,林晖钧译,台北: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6)上述内容分别见于《历史与反复》和《帝国的结构》两本书。
(1)[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页。
(2)参见下面一段话:“首先,关于文学的概念。《文学论略》在批判六朝以来虚饰华美的文学定义之后,也批判了‘某人’相当近代式的文学定义:‘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与此相关,在有别于最初演讲章的文学论的‘国学讲习会’的另一个特为数位关系密切的留学生所开设的讲习会上,有这样的小插曲:根据当时与鲁迅和周作人一道前去参加的许寿裳回忆说,在讲习会席间,鲁迅回答章先生的文学定义问题时回答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受到先生的反驳,鲁迅并不心服,过后对许说:先生诠释文学过于宽泛。”《国粹学报祝辞》,1908年,《国粹学报》第4年第1号。转引自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223页。
(3)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
(4)尾崎文昭2013年3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7.03.013
中图分类号:I210
引用信息:
[1]刘春勇.“非文学”家鲁迅[J].东岳论丛,2017,38(03):115-12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7.03.013.
基金信息:
2016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鲁迅与中国传统“文章”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号:16BZW133); 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鲁迅文章学研究(项目号:15YJA7510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