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7 03 No.165 57-64
诸葛亮与吴用同中之异的再认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5 1,768 5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诸葛亮和吴用的同中之异是认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经典小说创作本旨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层面,诸葛亮是救民为国,一以贯之;吴用是由“图个一世快活”到“扶国安民”,又回归到追求“快活”。在智慧才能层面,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杰出战略家,吴用则是战术家而缺乏战略眼光。在人生悲剧结局层面,诸葛亮是命运悲剧,吴用则是性格悲剧。由两个典型形象的比较拓展至二书士林人生道路与人生理想的差异,《三国志演义》体现了道统与政统的统一,而《水浒传》表现的则是道统与政统的背离。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3.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3]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

[4]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31-2132.

[5]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28-2429.

[6]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912.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C].丛书集成新编(二六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354-355.

[8]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8.

[9]恩格斯.致斐.拉萨尔[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10]转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7.

①《水浒争鸣》现已出了八辑,论吴用的只有两篇,且观点基本一致,皆认为吴用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第一个参加农民革命的知识分子形象。见胡振务《谈吴用》,《水浒争鸣》第二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第360—371页;孙永都《论梁山义军中的智多星吴用》,《水浒争鸣》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376—386页。近年来,有的文章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论析吴用,有一定新意,如:《论水浒传文化整合思想对宋江、吴用形象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吴用形象的性格美学意义探讨》,《云梦学刊》2000年第2期。

①②《徐庶走荐诸葛亮》中徐庶与《刘玄?三顾茅庐》中司马徽皆有此语,见汪原放标点《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第355-359页。本文所引文本原文,皆以此版本为据,不再一一注出。

③见《水浒传》第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10月第1版,1984年9月第5次印刷,第193页。此书以现存最早的百回本———明代万历末年杭州容与堂刻本为底本标点排印,本文所有文本引文均以此本为据,不再一一注出。

①见《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关于此文的作者,学界有争议,有的归于怀林,有的未题作者,详见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209页。

①参见关四平《论〈三国演义〉的士林人生道路》一文,载《富春江畔话三国———第十五届中国〈三国演义〉研讨会论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2-61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41

引用信息:

[1]关四平.诸葛亮与吴用同中之异的再认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J].东岳论丛,2007,No.165(03):57-64.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