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5 02 v.36 62-70
鲁迅的“油滑”灵感:现代中国小说的创造性要素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02.010
37 541 1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本文通过简要考察张辛欣、韩少功、刘恒在1980年代发表的三篇小说,来分析评判鲁迅在《故事新编》里将神话隐喻引入小说创作的前途与危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实验远比他的批评者们所认识的更为激进。油滑往往比偏见更加富于游戏性,特别是当油滑源自他对时间倒错这个口碑极差的文学策略的自由使用。鲁迅在小说中对于象征和寓言有非常复杂的应用。神话为关心文化认同问题的作家们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但同时,鲁迅所认识到的神话创作危机依然困扰着当代作家。神话创作实际上会抑制而非激发创造力。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张辛欣:《必要的回答》,《文艺报》,1983年6月;引自序言,Edward Gunn,Donna Jung,and Patricia Farr,eds.,The Dream of Our Generation and Selections from Beijing’s Peopl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apers,1986),no.41,p.2.

②参见乐黛云与卡罗琳·维克曼(Carolyn Wakeman)的分析,“Fiction’s End:Zhang Xinxin’sN ew Approaches to Creativity,”in Modern Chinese Women Writers,ed.Michael S.Duke(Armonk:M.E.Sharpe,1989).

③④张辛欣:《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页,第244页。

⑤⑥⑧韩少功:《女女女》,《诱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第253-254页,第258页。

⑦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4月,第4页。

⑨⑩刘恒:《伏羲伏羲》,《东西南北风》,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第255页。

余峥:《神话重构的现代抉择——漫说〈伏羲伏羲〉》,《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4期。

成仿吾:《〈呐喊〉的评论》,《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24年2月。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1页。

详见《人之历史》中关于“天才”的论述(《鲁迅全集》(第一卷),第8-24页)和《摩罗诗力说》中对于“精神界之战士”的论述(《鲁迅全集》(第一卷),第63-115页)。Christine M.Pfeil在未曾发表的文章《鲁迅:早期的文章,1903-1908》中讨论了鲁迅思想的深度发展。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第166页。

鲁迅:《小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第532页。杨朱,孟子的同时代人,是著名的利己主义者。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故事新编》,杨宪益、戴乃迭译,第1-2页。

吴颖:《如何理解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文艺月报》,1956年第9期;孟广来、韩日新编:《〈故事新编〉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页。

李桑牧:《〈故事新编〉中的主要作品是针对现实的讽刺作品,还是历史作品?》,《文艺月报》1956年第11期;《〈故事新编〉研究资料》,第208-219页。

鲁迅:《故事新编》,杨宪益、戴乃迭译,第3页。

在《故事新编》的索隐中最无争议的例子是背叛鲁迅的学生高长虹(出现在《奔月》中的逢蒙老爷)和历史学家顾颉刚(出现在《理水》中的鸟头先生)。参见林辰的《鲁迅与狂飙社》(《〈故事新编〉研究资料》,第481-487页),论述了鲁迅和高长虹的关系。董瑞的《鲁迅〈故事新编〉浅析》(香港:中流出版社,1979年,第78-80页),则讨论了鲁迅与顾颉刚的关系。鲁迅明显担心,过多强调《故事新编》里的这种参照会削弱作品并限制受众。鲁迅肯定会为这些文章辩护说,故事中像逢蒙老爷、鸟头先生这些特殊典型,对完整理解故事并非必要,这是为了使读者从中识别出中国文学或政治舞台上的普遍类型(比如年轻的机会主义者和古板的学究)。这就是说,他希望这些角色能够带给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意义,他的熟人(尤其是他的敌人)能够读出这些个人化的寓言,而一般读者会认为这些贯穿于《故事新编》里面的角色具有更大的政治或文化象征寓意。

Thomas M.Greene把时间倒错法由不同的特征分为五种:天真的、滥用的、偶然的、创造性的、令人同情的(或悲剧的)。而鲁迅对于时间倒错法的运用正好符合了“创造性时间倒错”的定义,它包含了“对历史文章的有意戏剧化,把具体的当前融入一个具体的过去,然后体会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的距离”。(“History and Anachronism,”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Russian Case Studies,ed.Gary Saul Morson,Stanford:University Press,pp.205-220;here p.210).

鲁迅:《非攻》,《鲁迅全集》(第二卷),第460页。

鲁迅:《采薇》,《鲁迅全集》(第二卷),第404页。

鲁迅:《理水》,《鲁迅全集》(第二卷),第376页。

26 Northrop Frye,“Allegory,”in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ed.Alex Preming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p.12.

鲁迅强烈反对批评家将《出关》里的人物老子视为作者自况的观点。参见《〈出关〉的“关”》,《〈故事新编〉研究资料》,第57-61页。鲁迅反对其后期小说自我寓言的解读,表现了他想要管控自己小说解释的追溯性意图。即使鲁迅的评论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创作意图,也不能排除其讽喻手法的潜意识过程。

鲁迅:《故事新编》,杨宪益、戴乃迭译,第3页。《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59页。

鲁迅:《故事新编》,杨宪益、戴乃迭译,第4页。

鲁迅遵循的是唐代文人司马贞在《补史记》中的叙述,书中描写共工与颛顼之战使得天庭倒塌,也使得女娲补天势成必然。但在《山海经》和《列子》的早期版本里,补天却发生在共工与颛顼交战之前。

Greene,“History and Anachronism,”p.209.

郭沫若:《庄子与鲁迅》,《〈故事新编〉研究资料》,第648-668页。

鲁迅:《起死》,《鲁迅全集》(第二卷),第471页。

关于神话创作与神的关系讨论,参见Eric Gould,Mythical Intentions in Modern Literatur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esp.pp.171-182.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02.010

中图分类号:I210

引用信息:

[1]安敏成,符杰祥,郭满.鲁迅的“油滑”灵感:现代中国小说的创造性要素[J].东岳论丛,2015,36(02):62-7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02.010.

基金信息: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