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860 | 15 |
![]() |
![]() |
![]() |
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其原旨的探讨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各种见解层见叠出,相互辩难,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见解都是在各自主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阐释,都在丰富着《西游记》的内涵。从明代至今,对其原旨的探究似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进一步说明,《西游记》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寓言小说。
Abstract:[1]张锦池 西游记考论[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06,252
[2]刘荫柏 西游记研究资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55-556
[3]朱一玄 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 济南:齐鲁书社,1989 493,495,496,499,498,508,513,510,511,501,504,500,456,460.
[4]谢肇 五杂俎[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312,302.
[5]牟钟鉴,张践 中国宗教通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00.
[6]胡适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923.
[7]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31-132.
[8]袁世硕 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C] 济南:齐鲁书社,1999 125-146.
[9]林辰 神怪小说史[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01,304.
[10]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2.
[11]李安纲 《西游记》奥义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9.
[12]陈文新,乐云 西游记:彻悟人生[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67-176.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41
引用信息:
[1]王平.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J].东岳论丛,2003(05):89-9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