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 469 | 6 |
![]() |
![]() |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尚武"风潮盛行,梁启超感到必须面对"死生"问题。在探讨支撑"死生"问题的理论根据时,梁启超认为其他国家的宗教各自有死后的世界,尤其是佛教追究到终极,而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鲜有系统论述,这是一大缺憾。梁启超试图从佛教和墨学的理论中来探寻死生观的精神依据。但在讨论轮回的时候,梁启超不谈"无我",而着重于"有我",即他重视"有我"在世间的功用。梁启超得到心理学的后盾之后才谈论"无我",还提到墨子的明鬼论,同时要援用"魂学"来补足墨子的死生观。在梁启超那里,"精神"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他原来将"不死"作为"精神"的表现,但后来逐渐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而赋予其价值。与此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不能用西方宗教观念涵盖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给予肯定。
Abstract:①《论万国平和会议》,《清议报》,第24册,1899年8月。
②《文明国人之野蛮行为》(译日本报),《清议报》,第65册,1900年12月。
③典型的例子是大阪博览会事件。在大阪博览会上,人类学者坪井正五郎所设计的学术展览由于含有中国、朝鲜、冲绳县等国家或地区的人无法接受的内容,因而受到神户领事官和中国留学生的严厉批评而被撤掉了。参见坂元ひろこ:《中国民族主义の神话——进化论.人种观.博览会事件》,《思想》第849号,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版。
④周作人:《说死生》,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
⑤拙文《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志士精神的探究与消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①③中国之新民:《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
②中国之新民:《续论自由》,《新民说八》,《新民丛报》第8号,1902年5月。
④中国之新民:《论进步》,《新民说十》,《新民丛报》第10号,1902年6月;《续论进步》,《新民说十一》,《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
⑤⑥中国之新民:《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新民丛报》第23号,1902年12月。
⑦⑧中国之新民:《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8号,1902年10月。
①②③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12月。
④关于梁启超和“宗教”,巴斯蒂有过详细的考察。巴斯蒂:《梁启超与宗教问题》,《东方学报》第70册,1998年。
⑤⑥任公:《南海康先生传》,《清议报》第100册,1901年12月。
⑦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2号,1902年12月。
⑧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1902年6月。
⑨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与夫子大人书》,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7页。
10拙文《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志士精神的探究与消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①森纪子:《梁启超の佛学と日本》,《共同研究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999年版。
②杨度:《中国之武士道.杨叙》,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上海:广智书局,1904年版。
③任公:《唯心》,《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36册,1900年3月。
④观云:《佛教之无我轮迥说》(一),《新民丛报》第3年第18号,1905年4月。
⑤中国之新民:《子墨子学说》,《新民丛报》第57号,1904年11月。1904年日俄海战中,日本军舰“常陆丸号”被俄军击沉,但全舰官军拒绝投降,全部自沉海底。井上哲次郎与浮田和民展开争论。浮田认为那样的结局没有意义,兵士成为俘虏后,在俄国学习也并无不可。对此井上予以强烈反驳,说浮田是站在西方人所说的“自杀是野蛮行为”这一立场上,而他自己则特别强调武士道精神。有关梁启超的相关论述,参见拙文:《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志士精神的探究与消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⑥观云:《日俄战争之感》,《新民丛报》第46.47.48号,1904年2月。
①观云:《养心用心论》,《新民丛报》第3年第22号,1905年12月。
②观云:《国家与道德论》,《新民丛报》第3年第16号,1905年3月。
③中国之新民:《子墨子学说》,《新民丛报》第3年第1号,1904年6月。
④中国之新民:《余之死生观》,《新民丛报》第3年第12号,1905年1月。
⑤《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69页。
⑥⑦⑨《子墨子学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七》,第18页,第4页,第43页。
⑧郑杰文:《20世纪墨学研究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以上参见拙文《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志士精神的探究与消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②《墨子学案》,第30页。
③中国之新民:《论进步》,《新民说十》,《新民丛报》第10号,1902年6月;《续论进步》,《新民说十一》,《新民丛报》第11号,1902年7月。
④《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130页-第131页。
①③《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31页,第162-163页。
②《墨子学案》,《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九》,第30页。
④咀雪:《论信仰》,《新民丛报》第3年第24号,1906年1月。
《人性发刊の趣旨》,《人性》第1卷第1号,1905年4月。
⑥关于《人性》,参见松原洋子:《富士川游と杂志<人性>》,《<人性>解说.总目次.索引》,东京:不二出版,2001年版。
⑦富士川游:《人性》,《人性》第1卷第1号,1905年4月。
⑧参见林淳、矶前顺一:《近代日本と宗教学.序文》,《季刊日本思想史》第72号,2008年;矶前顺一:《<日本の宗教学>再考——学说史から学问史へ》,《季刊日本思想史》第72号,2008年。
⑨《中国语大辞典》,大东文化大学中国语大辞典编纂室编,东京:角川书店,1994年版。
10中国之新民:《余之死生观》,《新民丛报》第3年第12号,1905年1月。
11《佛教心理学浅测》,《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十八》。
①森纪子指出梁启超用五蕴皆空解释"无我",这似乎接近于姊崎正治的《根本佛教》和木村泰贤的《原始佛教思想》这两部著作的思路。森纪子:《梁启超の佛学と日本》,狭间直树编:《共同研究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999年版。
②别士:《中国社会之原》,《新民丛报》第34号,1903年6月。
③中国之新民:《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
④《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
⑤《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107页-第108页。
⑥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14章(<《壬寅支那亡国纪念会》>),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⑦章氏学:《儒术真论》,《清议报》第25册,1899年8月。
⑧章氏学:《儒术真论》,《清议报》第31册,1899年10月。
⑨章氏学:《儒术真论》,《清议报》第32册,1899年12月。
10太炎:《四或论》,《民报》第22号,1908年7月。
①②③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第118页,第118页,第120页。
⑤《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第19页。
⑥《敬告我同业者诸君》,《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37页。
⑦《答飞生》,《饮冰室自由书》,《新民丛报》第40.41号,1903年11月。
⑧《国家运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二》。
①石关敬三、红野敏郎编:《大西祝.几子书简集》,二.2.五1899年版,东京:教文馆,1993年版,第305页。矶前顺一、深泽英隆编:《近代日本における知识人と宗教姊崎正治の轨迹》,东京:东京堂出版,2002年版,第45页、第316页。
②石关敬三、红野敏郎编:《大西祝.几子书简集》,二.2.五1899年版,东京:教文馆,1993年版,第305页。
③《志三代宗教礼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九》,第3页。
④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1902年6月。
⑤中国之新民:《论自由》,《新民说七》,《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5月。
⑥中国之新民:《论尚武》,《新民说十九》,《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
⑦池上良正:《宗教学のなかの民俗.民众宗教研究》,《季刊日本思想史》第72号,2008年。
⑧参见酒井哲也:《近代日本の国际秩序论》,东京:岩波书店,2007年版。
①岛园进:《日本における〈宗教〉概念の形成——井上哲次郎のキリスト教批判をめぐって——》,山折哲雄、长田俊树编:《日本人はキリスト教をどのように受容したか》,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1998年版。
②参见拙文《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志士精神的探究与消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③中国之新民:《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新民丛报》第19号,1902年10月。
④《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九》,第143页。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①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知堂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主要参见尾崎文昭:《陈独秀と别れるに至った周作人——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の中での冲突を中心に》,《日本中国学会报》第35辑,1983年。
④以上主要参见伊藤虎丸:《鲁迅と日本人》,东京:朝日新闻出版社,1983年版;《初期鲁迅の宗教观——科学と<迷信>》,《日本中国学会报》第41集,1989年。高远东:《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期,后收于《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05.011
中图分类号:K251
引用信息:
[1]吉田薰.“新民”与“死生观”的纠缠——梁启超从“宗教”到本土文化的关注[J].东岳论丛,2011,32(05):76-87.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05.011.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