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 | 1,915 | 13 | 
 阅读 | 
                     下载 | 
                     被引 | 
                
当前,在全球化话语实践中以镜像传播之力赓续民族历史记忆,柔性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成为一种显在趋势。新主流电影在勾勒现代化理想图景中的在地实践及意义生产已经渐入佳境,并在类型与作者、口碑与市场之间获得一种多模态平衡,建构起基于本土经验的“想象中国”审美意象。但与此同时,新主流话语及其承载的中国经验在跨文化流动中尚欠火候,仍面临文化主体性有待进一步巩固等问题。由此,如何理性自觉地适应媒介融合新语境,以高品质电影的常态化生产持续推动中国话语的共情传播,挖掘和探寻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成为新主流电影现代化转型的要义所在。
Abstract:①饶曙光,李国聪:《新时期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7-16页。
②尹鸿,梁君健:《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
③[法]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电影或想象的人:社会人类学评论》,马胜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94页。
④杨雪冬,黄小钫:《人民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光明日报》,2022年2月21日。
①王一川:《中国电影现代性的民族性、时段性和当前课题》,《电影艺术》,2023年第2期。
②易雨潇:《重新思考空间——Site-Specific Art与在地艺术》,《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5期。
③陈旭光,刘祎祎:《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编辑之友》,2021年第9期。
①类成云:《用青春讲述青春中国——新主流电影中的青春叙事倾向》,《团结报》,2022年5月7日。
②陈奕:《〈长空之王〉虚拟摄制中光影运动的创作探索》,《电影艺术》,2023年第3期。
③孙承健:《一种认识论的反思视角: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及其视觉表达逻辑》,《艺术评论》,2023年第4期。
④陆嘉宁:《凝视国风风景——论近年新主流电影中的中华地理景观与恋地文化建构》,《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
⑤林玮:《歌颂了平凡人的坚韧》,《文艺报》,2021年1月15日。
①栾轶玫:《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时代维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6日。
②贾磊磊:《正义国家的影像建构》,《当代电影》,2014年第10期。
③王昕:《文艺作品走出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3年2月21日。
①王源:《全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情感面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0日。
②陈林侠:《论大众叙事媒介中的国家形象特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③李晓阳:《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12.007
中图分类号:J905
引用信息:
[1]李国聪.新主流电影的现代化转型:从意义生产到共情传播[J].东岳论丛,2023,44(12):59-64.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12.007.
基金信息: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媒介时代中国电影评论的转型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DWYJ014)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与中国电影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JHQ005)阶段性成果
阅读
下载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