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2 01 v.43 28-39+191
新时代中国舆论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Summary

N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generated by AI. CNKI does no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is content.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重庆市2019社科项目“新媒体时代司法审判中的民意吸纳研究”(项目编号:2019BS033)
邮箱(Email):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1.003
89 2,205 12
阅读 下载 被引

工具集

引用本文 下载本文
PDF
引用导出 分享

    扫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将此内容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摘要:

新时代的舆论呈现出新特征、新结构、新趋势,对传统的舆论学知识体系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虽然国内舆论学在研究议题、方法与视域上关涉概念梳理、模型建立、舆情引导策略等,但总体上呈现“学为末、术为主、策为上”特征,忽略了对舆论的抽象层次的理论建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为舆论学知识体系的转型与重构带来了新的契机,它要求研究者平衡舆论治理“道”与“术”的关系,重新阐释舆论学的诸多概念与命题,进行元理论的建构和研究范式的革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中国独特语境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勾连与互动,以构建中国特色舆论学概念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

Abstract: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w era of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new structures and new trends,which have a disruptiv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public opinion system. Domestic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conception sorting out,model establishment,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trategies 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methods,and horizons,but it generall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theories at the end,conducts as the mainstay,and strategy as the best”. The academia ignores the abstract level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s body of knowledge. It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s and conducts,reinterpret many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of public opinion,broaden the research object,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meta-theory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and on this basis,to carry out localized research in line with China's unique political context,promote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politics,to build a conceptual system,theoretical system,discourse system,and method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参考文献

(1)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与舆情研判》,《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2)杨逐原:《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新闻前哨》,2016年第7期。

(3)郭小安:《新媒体环境下对舆论核心要素的再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4)曲飞帆,杜骏飞:《复杂系统论:中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式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5)Downing J.,Ahmed W..“MacronLeaks as a ‘Warning Shot’ for European Democracies:Challenges to Election Blackouts Presented by Social Media and Election Meddling During the 2017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French Politics,2019,17(3):257-278.

(6)Cheng C.,Luo Y.,Yu C..“Dynamic Mechanism of Social Bots Interfering with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20,551:124163.

(7)Ross B.,Pilz L.,Cabrera B.,et al..“Are Social Bots a Real threat?An Agent-Based Model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Manipulative Actors in Social Networks”.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9,28(4):394-412.

(8)张洪忠,段泽宁,杨慧芸:《政治机器人在社交媒体空间的舆论干预分析》,《新闻界》,2019年第9期。

(9)申琦,王璐瑜:《当“机器人”成为社会行动者:人机交互关系中的刻板印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2期。

(10)张洪忠,段泽宁,韩秀:《异类还是共生:社交媒体中的社交机器人研究路径探讨》,《新闻界》,2019年第2期。

(11)曹传新,徐效坡,修春亮,俞滨洋:《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支撑系统及其调控》,《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3期。

(12)李永刚:《互联网上的公共舆论及其生成机制》,《文化纵横》,2010年第5期。

(13)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14)周怡靓:《圈层壁垒下“二次元”政治传播的失灵与调适》,《青年记者》,2020年第24期。

(15)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新闻界》,2020年第5期。

(16)喻国明:《“破圈”:未来社会发展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命题》,《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6期。

(17)曹小杰:《网络语境下舆论研究的反思与路径》,张志安等:《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页。

(18)沈菲,王天娇:《大数据语境下米易研究的路径与趋势》,张志安等:《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第129页。

(19)郭小安:《新媒体环境下对舆论核心要素的再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20)曲飞帆,杜骏飞:《复杂系统论:中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式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21)李世敏,吴理财:《展示政治:理解政治的一种新视角》,《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22)杨绍婷,郭小安:《视觉传播时代的图像赋权:研究理路、展演策略及实现路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3)郭小安:《舆论的公共性与公众性价值:生成、偏向与融合——一项思想史的梳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

(24)程世寿:《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25)陶东风:《“艳照门”事件显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花城》,2008年第3期。

(26)张涛甫,王智丽:《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

(27)邹振东:《弱传播》,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

(28)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29)丁晓蔚,夏雨禾,高淑萍:《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动员及对策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30)袁光锋:《感受他人的“痛苦”:“底层”痛苦、公共表达与“同情”的政治》,《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年第40期。

(31)成伯清:《从同情到尊敬——中国政治文化与公共情感的变迁》,《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

(32)郭小安:《新媒体环境下对舆论核心要素的再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33)谢耘耕:《关于中国舆论学知识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大学》,2017年第5期。

(34)宗利永,顾宝炎:《危机沟通环境中网络舆情演变的Multi-Agent建模研究》,《情报科学》,2010年第9期。

(35)陈福集,李林斌:《G(Galam)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2011年第12期。

(36)李卫东,贺涛:《微博舆论传播的复杂拓扑结构模型及演化机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1期。

(37)Fan,R.,Zhao,J.,Chen,Y.,& Xu,K..“Anger is More Influential Than Joy:Sentiment Correlation”,Weibo.PloS One,2014,9(10),e110184.

(38)郭小安:《舆论的公共性与公众性价值:生成、偏向与融合——一项思想史的梳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

(39)喻国明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40)喻国明:《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原理》,《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5期。

(41)荆学民,苏颖:《不同话语的身段及博弈》,《人民论坛》,2013年第13期。

(42)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43)袁光锋:《“情”为何物?——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9期。

(44)郭小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1期。

(45)董天策:《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46)李彪:《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演进脉络、核心问题与研究体系》,《编辑之友》,2021年第9期。

(47)张志安,束开荣:《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微博与微信舆论场特征研究》,张志安等:《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第90页。

(48)苏婧:《反转新闻的再定义:伦理学的视角》,《全球传媒学刊》,2018年第2期。

(49)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50)董天策:《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51)李金铨:《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92页。

(52)王绍光:《政治学本土化,时也,势也!》,《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1期。

(53)李金铨:《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第96页。

(54)郭小安,尹凤意:《民族主义运动中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与“第三人效果”——以抵制韩国“乐天”事件为例》,《新闻大学》,2019年第4期。

(55)郭小安,滕金达:《衍生与融合:框架理论研究的跨学科对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

(56)邱林川,陈韬文主编:《前言:迈向新媒体事件研究》,《新媒体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57)董天策,郭毅,梁辰曦,何旭:《“媒介事件”的概念建构及其流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0期。

(5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59)袁光锋:《“情”为何物?——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9期。

(60)付小红:《促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学习时报》,2018年3月28日。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62)吴琼:《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红旗文稿》,2017年第10期。

(63)李欣人,许翘楚:《当代舆论学的发展理路与现实取向》,《中州学刊》,2018年第8期。

(64)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

(65)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66)郭小安:《信息化时代西方民主的自我反思、改革与启示》,《行政论坛》,2011年第6期。

(67)郭小安:《舆论引导中情感资源的利用及反思》,《新闻界》,2019年第12期。

(68)习近平:《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4/19/c_1127348133.htm,2021年4月19日。

(69)李放:《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话语建构的时代理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70)谢耘耕:《关于中国舆论学知识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大学》,2017年第5期。

(71)张涛甫,王智丽:《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

(72)郭小安:《新媒体环境下对舆论核心要素的再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73)唠氪:《2020百度健康搜索大数据:面临压力,国人心理疏导需求增加》,网易网,https://www.163.com/dy/article/G0DB1KAV0514DPPU.html,2021年1月15日。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1.003

中图分类号:G206;C912.63

引用信息:

[1]郭小安.新时代中国舆论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东岳论丛,2022,43(01):28-39+191.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1.003.

基金信息:

重庆市2019社科项目“新媒体时代司法审判中的民意吸纳研究”(项目编号:2019BS033)

文档文件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