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517 | 1 |
![]() |
![]() |
![]() |
对《西游记》“弼马温”相关书写究竟源于猴马民俗还是全真教,研究者有不同意见。通过文本内证及重检相关史料,可确定“弼马温”相关情节应系《西游记》“全真化环节”的产物,其名或生成于洪武中后期。尽管不排除其中受到“猴子骑马”等民俗的间接影响,但前贤“猴避马瘟”之说与对“弼马温”贬义的若干理解,多有证据不足或过度阐释的嫌疑。从方法论角度看,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能脱离对《西游记》文本性质和成书过程的认识。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对“弼马温”民俗内涵的先入为主认知,某种程度上对历史、考古的相关研究也产生了一定误导。
Abstract:①黄永年认为世德堂本陈元之序的“壬辰”指嘉靖十一年(1532),并推测《古今书刻》著录的山东鲁王府刊刻本为最早的嘉靖初年刻本,虽乏证据,但可备一说。李天飞也支持这一观点。(黄永年:《论〈西游记〉的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西游证道书〉点校前言》,《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8-439页。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前言第3-4页。)
②(明)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73页。
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这一注释应出自黄肃秋之手,其内容来源于《五杂组》的概率应该颇高。
④小川环树于1968年就引用了这条注释。([日]小川环树:《〈西游记〉原本及其改作》,《小川环树著作集》第4卷,东京:筑摩书房,1997年版,第190-191页。)
⑤钱锺书:《谈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14-515页。
⑥苏同炳:《“弼马温”释义》,《长河拾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1)邢义田:《猴与马造型母题—— 一个草原与中原艺术交流的古代见证》,见《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14-544页。
(2)陈洪:《“弼马温”再考辨》,《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3)⑩陈宏:《何道全与〈西游记〉——浅析孙悟空形象的心性学渊源》,《明清小说研究》,2019年第2期。
(4)如李天飞虽然认同了“全真化环节”,并引用了陈洪对孙悟空名号的研究,但并未提及陈洪对“弼马温”的解读。(李天飞:《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年版,第36页。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53页。)
(5)姜荣刚:《“弼马温”渊源新辨——兼论中国古代猴马民俗与〈西游记〉小说的创作》,《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
(6)参见张昊苏:《兼顾专深与通识的新说——〈“西游”新说十三讲〉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第7期。
(7)最早的如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里曾引及“旧有序”,其中说“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实际即隐含“心猿意马”之意。(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页。)
(8)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1391页。
(9)陈洪:《〈西游记〉“全真之缘”新证三则》,《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第3期;《〈西游记〉“心猿”考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从孙悟空的名号看〈西游记〉成书的“全真化”环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西游记〉与全真教之缘新证》,《文学遗产》,2015年第5期。
(10)类似的思路和方法论言说可参见:陈洪:《〈红楼梦〉“木石”考论》,《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2期。
(11)陈洪:《“弼马温”再考辨》,《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12)陈秀兰,朱庆之:《“心猿意马”的语源和流变》,《汉语史学报》(第13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87-95页。
(1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卷),第553页上。
(14)《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释迦方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08页。
(1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7卷),第903页下。
(16)早期敦煌已出现了表现取经僧人神通的“伴虎行脚僧图”。但“伴虎行脚僧”是玄奘的概率并不大。说详孙晓岗:《敦煌“伴虎行脚僧图”的渊源探讨》,《敦煌学辑刊》,2012年第4期。
(17)如:“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十九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三十回回目)“意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尽雕零。”(三十回)(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279页,第407页,第414页。)
(18)“可恨猿乖马劣顽,灵胎转托降尘凡。”(三十五回)“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五十回)((明)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477页,第656页。)
(19)参见陈洪:《〈西游记〉“心猿”考论》,《南开学报》,2009年第1期;《“弼马温”再考辨》,《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陈宏:《何道全与〈西游记〉——浅析孙悟空形象的心性学渊源》,《明清小说研究》,2019年第2期。
(20)④⑤⑥(明)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54页,第79页,第205页,第731页。
(21)尹协理:《新编傅山年谱(第三稿)》,《傅山全书》(第20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6页。此童谣之创作时间、傅山是否参与曾小有争议,但系当时文人创作无疑。
(22)陈洪:《“西游”新说十三讲》,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版,第117-119页。
(23)如张参《五经文字》(成于776年):“駜,音弼,马肥貌”、严粲《诗缉》(刻于1248年):“駜,音弼……《毛传》曰:马肥强貌”,均为连用之显例。这些属于古代士人的基本常识。((唐)张参:《五经文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中,第15页下。(宋)严粲:《诗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十五,第6页上。)
(24)②③(北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第440页,第270页。
(25)[日]石田英一郎:《新版河童驹引考》,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第153-173页。[日]增田精一:《日本马事文化の源流》,东京:芙蓉书房,1996年版,第116-128页。转引自邢义田:《猴与马造型母题——一个草原与中原艺术交流的古代见证》,《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第533-535页。
(26)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持折中观点的徐俪成认为:“‘猴辟马瘟’的民俗不但常见于中国,还广布印度、伊朗、泰国、日本等其它亚洲国家,并产生了诸多变体。在这些变体中,猴子不仅仅可以避免马的瘟疫,也可以保护其它动物免受疾病折磨。在泰国,人们习惯在象舍前饲养猴子,认为上蹿下跳的猴子可以吸引邪神的视线,让它们无法集中精力侵害自己的大象;在日本熊野地区,农户常常在牛圈前悬挂猴爪,试图将灾害拒之门外;在前面说到的农书《齐民要术》中,也提到过养猴于羊圈中,利用‘此兽辟恶’的属性,治疗‘羊脓鼻口颊生疮’的方法。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猴子和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亲密关系。”徐俪成:《心猿意马:为什么让美猴王当“弼马温”》,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6年2月13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8169(2020年1月16日搜索)。
(27)徐畅:《弼马温、马上封侯与射爵——汉画像中的细节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10期。
(28)猴马民俗中“马上封侯”这一叫法,还有深入讨论的空间。一来,从文献记载来说,“马上封侯”一词连用的出现为时较晚,目前所见的最早文献是黄庭坚在元祐三年(1088)的诗“元无马上封侯骨,安用人间使鬼钱。”((宋)黄庭坚撰,任渊、史睿、史季温注:《黄庭坚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62页。此处还有“马上”“上马”之异文。)二来,“马上封侯”成为一种流行、普适的说法,应在“马上”具有“即刻”的意项以后。这一时间应该在元代以后甚至更晚。(参付江:《“立刻”和“马上”的异同》,《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2期。)
(29)[日]广中智之:《古代中国猴与马故事的源流——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
(30)林宪亮:《孙悟空官职:弼马温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期。
(31)[日]南方熊楠认为“除了可以驱除寄生虫,避开邪视以外,实际上象、马、牛也许天生喜爱猴子。”(南方熊楠:《纵谈十二生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0页。)但陈洪由个人生活经验与现实调研出发,认为马厩养猴并无依据。
(32)马瑞芳:《西游记风情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9页。
(3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十一下,第38页上。
(34)⑥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上,第16页下,第31页上,第44页上。
(35)前人业已揭出《本草纲目》编纂中的疏漏,参见郑金生:《试论〈本草纲目〉编纂中的几个问题》,《李时珍研究集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54-975页。
(36)(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侗辑释:《崇文总目辑释》,《汗筠斋丛书》本,卷三,第67页下。
(37)(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92页。
(38)《文渊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39)(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13页。
(40)今存最早版本似乎为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印《学海类编》本。参见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0页。
(41)一般认为有助于治疗妇女闭经,见《冷庐杂识》卷六、《本草纲目拾遗》卷九等。
(42)(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472页。
(4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一下,第38页上。
(44)冯洪钱:《从孙悟空被封“弼马温”考起》,《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45)④⑤(明)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65页,第55页,第55页。
(46)[日]小川环树:《小川环树著作集》(第4卷),第190页。译文据:古大成摘译《弼马温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5年第5期。
(47)如“封了个‘弼马温’,实则是把孙悟空打进了‘厮役’的行列。”刘樱村:《“西游记”的现实性》,《西游记研究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27页。
(48)一般认为系叶昼伪托。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第316页。
(49)《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郑州: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第四回,4页下。
(50)(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14页。
(51)李天飞:《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第36-40页。
(52)不同时期御马监蓄马数量不同,但多数马匹为供“御马监勇士”使用者,并不能以此数为帝王御用马之数量。
(53)“乃是:骅骝骐骥,騄駬纤离;龙媒紫燕,挟翼骕骦;駃騠银騔,騕褭飞黄;騊駼翻羽,赤兔超光;逾辉弥景,腾雾胜黄;追风绝地,飞翮奔霄;逸飘赤电,铜爵浮云;骢珑虎■,绝尘紫鳞;四极大宛,八骏九逸,千里绝群。”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53-54页。
(54)(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1页。
(55)《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第四回,第3页下。
(56)(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02-903页。
(57)⑦李天飞:《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第37页,第39-40页。
(58)⑨《明太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9年版,第2500-2502页,第3510-3511页。
(59)黄永年以《朴通事谚解》及《永乐大典》所称引的《西游记》为证,认为元末明初已有一部近似于今见百回本的《西游记》,这一观点来自于郑振铎与太田辰夫。尽管亦只是推测,但某种程度上与陈洪的看法可以呼应。(黄永年:《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第421-423页。)
(60)(明)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第93页。
(61)(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第70页。最近的某些版本依然如此。参:吴承恩:《西游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吴承恩:《西游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4页。
(62)郝世峰:《孙悟空形象谈略》,《南开学报》,1978年第4期。
(63)(金)王重阳:《王重阳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85-186页。
(64)(宋)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5页。
(65)(宋)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中华再造善本》本,卷一,第16页下。
(66)④《明太宗实录》,第615页,第3532页。
(67)(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第38页。
(68)(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第114页。又一本作“呈颠耍”,(金)王重阳:《王重阳集》,第203页。
(69)王迅:《鄂尔多斯猴子骑马青铜饰与〈西游记〉中弼马温的由来》,《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卷,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434页。王迅文章中亦引用了日本学者井本英一、增田精一等的观点,但似乎只是推论而无明确证据。
(70)林沄:《所谓“青铜骑马造像”的考辨》,《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71)苏奎指出:“这些研究多少存在混为一谈的情况,即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类型的猴子与马组合关系缠绕在一起。”苏奎《汉代猿骑图像研究》,载王煜主编:《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页。
(72)苏奎即认为“总的说来,‘走式猿骑图像’并不神秘。最初,它源自中原的猴子骑骆驼图像,是山林野趣的艺术化再现。显然,它的出现与‘猴避马瘟’观念和‘马上封侯’寓意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即便是‘猿骑’马戏表演之说可能与它有一定的联系,但应该也只是‘流’的问题了。”邢义田认为可能同时还有“马上封侯”之意,苏奎也批评了这一观点。苏奎:《汉代猿骑图像研究》,前引书,第154页。
基本信息: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10.005
中图分类号:I207.41;K892
引用信息:
[1]张昊苏.“弼马温”与猴马民俗关系新论——兼及《西游记》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东岳论丛,2023,44(10):39-49.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10.005.
基金信息:
2022年度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科学研究类项目“乾嘉时期小说文献与文学思想研究”(批准号:ZB22BZ0301); 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乾嘉时期《红楼梦》笔记整理与研究”(批准号:TJZW21-006)的阶段性成果